“源海初探团”在“归源之门”前遭遇的首次挫折——那台科考单元被活跃秩序流光同化的景象,如同一盆恰到好处的冰水,浇熄了联盟内部因成功开启门扉而可能滋生的盲目乐观。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源初之海”绝非温顺的牧场,而是蕴含着无限机遇与同等危险的生命禁区。任何探索都必须以最深的敬畏与最周密的准备为前提。
初探团的行动策略立刻进行了调整。所有后续探测活动被严格限制在由莉亚娜“钥匙”权限与联盟集体意志共同稳固的那条“安全通道”内,绝不再轻易涉足通道之外那瑰丽而致命的“深水区”。探测器的设计也进行了升级,强化了其信息隔离与紧急自毁机制,确保即使被意外同化,也不会导致关键技术或敏感信息泄露。探索的重点,暂时从主动采样转向了更长时间、更精细的环境监测与数据积累,旨在逐步构建起对“源初之海”基础运行规律的认知模型。
莉亚娜则继续承担着“锚点”与“翻译”的重任。她长时间悬浮于门扉之前,意识深入那片秩序之海,努力解析着那些流淌的秩序弦线与能量结构中蕴含的信息。过程缓慢而艰辛,那些本源法则的“语言”过于古老和抽象,远非常规逻辑所能理解。但她能感觉到,每一次成功的“解读”,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或一段简单的韵律,都让她对“钥匙”权限的理解更深一层,与她紧密相连的星盟疆域规则网络也似乎随之变得更加稳固和灵动。这是一种双向的滋养。
就在初探团于门扉边缘谨慎前行之时,另一股因“归源之门”开启而引发的、影响更为广泛的浪潮,正以“星火之始”为中心,向着整个秩序联盟席卷而来——那便是名副其实的“万族朝宗”。
伊芙琳的预见成为了现实。随着门户稳定开启的气息弥散至宇宙各个角落,那些原本隐匿、观望或仅是微弱回应的秩序文明与守护者遗族,其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动发送接触请求的信号源数量,在短短数十个星轮内呈指数级增长!这些信号来自宇宙的各个象限,其文明形态、技术路线、发展程度乃至对秩序的理解都千差万别。
有的文明派遣了造型古朴、仿佛由活体木材雕刻而成的使节船,其代表周身萦绕着清新的自然气息,他们是“森之民”,信奉万物有灵,将“归源之门”视为生命最终的和谐归宿;有的则驾驶着庞大如移动山脉、表面布满复杂几何纹路的巨石星舰,他们是“岩核共识体”,思维以集体模式运行,对宇宙的物理常数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还有的文明甚至没有实体舰船,其使者直接以纯净的能量形态或信息聚合体出现,如同行走的哲学概念。
接待如此众多、差异巨大的来访者,对星盟及其初步建立的秩序联盟而言,是一场空前的外交盛宴,更是一场严峻的行政管理与文化交流的考验。伊芙琳亲自督导,在“星火之始”外围星域紧急规划并建设了规模宏大的“迎宾区”和“文化交流平台”。由各盟友文明抽调的精干外交官、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安全专家组成了庞大的接待团队,日夜不休地处理着雪片般飞来的接触请求,安排会晤,协调日程,并谨慎地评估着每一位来访者的意图与背景。
联盟内部,关于如何对待这些朝宗者,也难免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成员,如部分星灵遗韵的长老和凝辉文明中的保守派,主张提高门槛,进行严格筛选,只接纳那些理念与联盟高度一致、且能带来实质性助力的强大文明,以避免联盟被稀释或引入不稳定因素。而另一部分,如守林人族和许多星盟的年轻官员,则持开放态度,认为既然“归源之门”为万族而开,联盟就应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所有心怀秩序的生灵,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我们的联盟,是因共同守护秩序、探寻归源而凝聚,并非一个排外的封闭俱乐部。”伊芙琳在联盟理事会上定下了基调,“但我们也不能盲目接纳。核心原则必须坚守:认同秩序根基,摒弃终极混乱,愿意遵守联盟为共同安全与发展制定的基本章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也应该以开放和学习的姿态,迎接来自星海的智慧与多样性。”
这一决策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支持。接待工作在有条不紊的忙碌中展开。迎宾区内,不同形态的使节穿梭往来,奇特的语言、迥异的礼仪、光怪陆离的科技造物交织成一幅宇宙级的文明画卷。文化交流平台上,关于哲学、科学、艺术、历史的讨论日夜不休,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灵感火花。许多弱小的文明在这里找到了庇护与指引,而一些强大的古老族裔,也带来了失传的技术与久远的历史记录,极大地丰富了联盟的知识库。
然而,并非所有接触都充满和谐。一些来访的文明带着根深蒂固的傲慢或疑惧,试探着联盟的底线;个别势力甚至暗中觊觎星盟的技术,尤其是与“归源之门”和莉亚娜相关的秘密;还有少数使者,其文明本身正处于内部动荡或外部威胁之中,他们的到来,无形中也将其麻烦带到了联盟门口。外交摩擦、技术窃取未遂事件、乃至小规模的冲突调解,时有发生。联盟的安全与情报部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万古废材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万古废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