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星辰蹒跚学步带来的喜悦还未散去,商业世界冷酷的潮水便再次涌来,拍打着星火科技这艘日益壮大的航船。这一次的风浪,源于一份摆在陆信办公桌上、由核心管理层几名高管联名提交的《关于生产基地战略性转移至东南亚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报告》。
报告的封面是冷静的蓝灰色,里面的数据和分析却带着灼人的温度。它详细列举了在东南亚某国建立新生产基地的诸多优势:显着降低的人力成本、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宽松的环保法规、以及贴近新兴市场的物流便利。图表清晰地显示,如果完成转移,仅在人力成本一项,三年内就可为集团节省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支出,这对于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星火科技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报告的末尾,措辞谨慎却目标明确:建议逐步将国内,特别是槐花村及周边乡镇的藤编、部分小家电标准化生产线转移出去,最终实现成本优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这份报告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投入了陆信和苏宁原本因孩子成长而倍感温暖的心湖。周一的集团高层例会,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
负责运营的副总老周,是报告的主要推动者。他指着投影幕布上刺眼的成本对比数据,语气急切而务实:“陆总,苏总,各位同事,数据不会说谎。我们不是要放弃国内市场,而是必须正视现实!我们的竞争对手,尤其是那些国际品牌,早已完成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明显。如果我们固守现有的生产模式,尤其是在劳动力密集的藤编和部分组装环节,成本壁垒会越来越高,最终会在价格战中失去市场!转移,是生存下去,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他环视一圈,目光落在沉默不语的陆信和苏宁身上:“我知道,槐花村那边……有感情因素。但是,企业首先要对股东负责,对员工的前途负责!我们可以保留研发、设计和核心高技术生产线在国内,甚至可以把槐花村作为‘文化展示中心’和‘高端定制工坊’,但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必须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这是商业规律!”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空调运行的微弱嗡鸣。几位参与联名的高管或低头看着文件,或目光游移,显然内心也经历着商业理性与情感的不小挣扎。
苏宁的手指在桌下微微蜷紧。她理解老周的压力,星火科技不是慈善机构,成本控制关乎企业的生死。但她的脑海里,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槐花村合作社里那些专注编织的身影,浮现出老支书扞卫藤编专利时那倔强而坚定的眼神,浮现出赵小满和村民们将藤条变成精美艺术品时那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不是冰冷的“劳动力”,那是活生生的、与土地和文化血脉相连的人。
她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陆信却先她一步抬起了手,示意老周暂停。
陆信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他只是缓缓拿起那份报告,翻动着,目光在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结论上停留片刻,然后抬起头,看向老周,也看向在座的每一个人,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老周,你的数据,你的分析,从纯商业角度看,很有说服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企业永恒的追求。这一点,我完全认同。”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但是,我们星火科技,走到今天,靠的难道仅仅是成本和效率吗?”他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我们靠的是‘星火一号’在实验室里一次次失败又重来的那股劲儿;靠的是张师傅用他一辈子的手艺,点醒了我们MicroLED的研发瓶颈;靠的是槐花村的老师傅们,用他们布满老茧的手,编织出了独一无二、带着体温和故事的产品;靠的是技术学校里那些孩子,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和对温暖的渴望!”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我们的‘槐花生活’品牌,它的灵魂是什么?是低廉的成本吗?不是。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源自土地、源自传承、源自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手工温度和文化底蕴!这份温度,是我们区别于市场上那些冷冰冰的工业品的核心价值,是用户愿意为它支付溢价的根本原因!”
陆信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这片他一手参与建设、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的科技园区,也仿佛望向了更远处那片郁郁葱葱、承载着藤编技艺的乡土。
“如果把生产基地全部转移走,我们得到的,可能是一串更漂亮的财务报表数字。”他转过身,目光灼灼,“但我们失去的,会是‘槐花生活’的品牌之魂,是赵小满和村民们赖以生存、引以为傲的根基,是我们星火科技一直倡导并践行的‘科技赋能传统’、‘企业反哺社会’的初心!”
他走回座位,将那份报告轻轻放在桌面上,动作却带着千钧之力:“我理解各位对成本和竞争力的担忧。我们可以讨论如何通过自动化改造、精益生产来优化槐花村基地的效率;可以探讨如何提升产品设计和附加值,来消化部分成本压力;甚至可以研究在东南亚建立补充性的、针对特定市场的卫星工厂。但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八零搞事业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八零搞事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