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兴奋:“这里地广人稀,原材料(比如铁矿、木材)运输也方便(虽然路烂了点)!把污染大、占地多的产业都放在这边!渔阳呢,就专心做生活区、商业区和行政中心!让咱们的将士和百姓在渔阳过上干净、舒适、有酒有肉有娱乐的好日子!干活、生产,就来右北平!这叫……产业转移!功能分区!”
李敏拨弄着算盘,皱眉道:“主公,此举虽看似节省了渔阳本地空间,但将工坊迁至右北平,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皆会大增,且此地残破,基础建设几乎从头开始,前期投入恐怕……”
“眼光要放长远,慎之!”张承打断他,“路不好?咱们修啊!我正想研究一种叫‘水泥’的神器呢!听说用石灰石和粘土什么的能烧出来?等搞出来了,把渔阳到右北平的路修得平平整整,到时候运输还不是嗖嗖的?至于人力,右北平本地不是还有没跑掉的百姓吗?给他们工作,给他们饭吃,让他们参与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这叫以工代赈,激发内生动力!”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马车络绎不绝,将右北平生产的“英雄血”、优质纸张、锋利铁器、温暖毛布以及各种奶制品源源不断运往渔阳,甚至销往中原;而渔阳则是一片繁华盛景,百姓安居乐业,士兵训练有素,商业繁荣,文化……呃,有蔡大家努力兴学,想必也能跟上!
“就这么定了!”张承大手一挥,“右北平郡,正式更名为‘渔阳工业特区’!暂时由……田先生你辛苦一下,兼任总管,负责规划和基础建设!李慎之,你负责核算成本和资源调配!赵云,你的骑兵负责警戒和肃清零星匪患!咱们要让它尽快运转起来!”
地盘扩大,百废待兴,张承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巡视规划中的工坊选址,督促“水泥研发小组”的进度(目前还处于“把各种石头粉末混在一起烧,看哪个结块”的原始阶段),晚上还要听田楷和李敏关于人口安置、资源调度的汇报,偶尔还得去校场看看弓骑兵们有没有新的“自残式”射法创新。
但再忙,有一件事他雷打不动——找蔡琰刷存在感。
这日,他顶着两个黑眼圈,抱着一卷刚“研发”出来的、颜色诡异(灰中带绿)但据说硬度有所提升的“水泥”样品,溜达到了文化交流学舍。
学舍里,蔡琰正在教那几个胡人学生写汉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草原青年虽然依旧写得歪歪扭扭,但至少态度认真了许多。那个叫索图的,据说还是蹋顿的亲侄子,甚至已经能磕磕巴巴地背几首《诗经》了。
张承的出现,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或者说紧张)起来。
“蔡大家!忙着呢?”张承笑嘻嘻地凑过去,把手里那块灰绿色的“水泥”往桌上一放,“看看!这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渔阳牌’水泥!虽然样子丑了点,但说不定以后能用来给你盖个坚固的书斋!”
蔡琰看着桌上那块散发着古怪气味的“石头”,沉默了一下,轻声道:“将军……有心了。”
“嘿嘿,应该的!”张承自动忽略了蔡琰语气中的那一丝无奈,转而看向学生们,“索图,最近学得怎么样?有没有欺负蔡先生?”
索图赶紧站起来,用生硬的汉语回答:“回……回将军,不敢!蔡先生,好!我们,好好学习!”
“这就对了!”张承满意地点点头,“学好汉话,读懂汉书,将来回去才能更好地带领部落跟咱们渔阳做生意,共同富裕嘛!”(张承已经开始规划民族大融合了,后面就叫乌桓族了)
他又对蔡琰说:“蔡大家,你看这些小子,刚来的时候跟野马似的,现在被你调教得多好!这都是你的功劳!等右北平的工业区搞起来,我还想请你在那边也开个学舍,教化一下那边的工匠子弟呢!”
蔡琰微微蹙眉:“将军,右北平如今百废待兴,恐非兴学之时。”
“哎,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张承一本正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路修好了,条件改善了,就得搞起来!这事离不开你啊!”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对右北平工业区和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虽然其中夹杂着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拉动内需”之类的词汇,但蔡琰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在考虑这些事情,并且……似乎真的想把文教事业做起来。
看着张承因为连日奔波而略显憔悴,却依旧眼神发亮地描述着未来,甚至不忘关心她这里缺不缺笔墨纸砚(虽然送来的质量依旧感人),蔡琰心中那层因为丧父丧夫、颠沛流离而凝结的坚冰,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看似粗豪、实则心思细腻(至少在对她的事情上)的将军,用这种锲而不舍的“温水”,煮开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缝隙。
感激之情自然是有的,毕竟是张承救她于水火,提供了安身之所,支持她兴学。但除此之外,似乎还多了一点别的……一种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混合着好奇、无奈,以及一丝丝被重视的暖意的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