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展开明黄诏书,那诏书用特制的桑皮纸制成,经过十二道工序处理,质地坚韧,不易虫蛀,上面的字迹是李世民亲笔所书,笔力遒劲,铁画银钩,每一个笔画都带着一股帝王的杀伐决断之气。诏书展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松烟墨香混合着龙涎香的气息在殿内弥漫开来,与空气中的檀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而压抑的味道,像暴风雨来临前的空气。
身旁的内侍上前一步,他穿着一身簇新的绯色内侍服,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他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嘴角弯起一个固定的弧度,可那双眼睛里却没有丝毫温度,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水。他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像两块石头在碰撞,然后用特有的尖细嗓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李承乾,勾结汉王李元昌,私购硫磺三百斤,硝石五百斤,意图焚坊逼宫,谋逆作乱,罪证确凿……”
那尖细的嗓音像一把锋利的锥子,刺破了殿内的死寂,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清晰地传入百官的耳中,像冰锥一样狠狠砸在他们的心上。百官的身体不约而同地一震,有个年轻的员外郎没站稳,踉跄了一下,幸好被旁边的同僚及时扶住,才没有摔倒。虽然早有预感,但当 “谋逆作乱” 这四个字从内侍口中吐出时,还是像一道惊雷在耳边炸响,让他们忍不住露出了震惊的表情,瞳孔骤然收缩。
有几个与李承乾关系较好的官员,比如曾经担任过太子詹事的礼部侍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像被抽走了所有的血色,连嘴唇都失去了光泽。他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又不敢说,只能死死地低着头,肩膀微微耸动,像风中的残烛。他知道,李承乾倒了,他们这些依附于太子的人,恐怕也难逃干系,今日的宣判,或许就是他们命运的终点。
内侍的声音还在继续,尖细而冰冷,像一把手术刀在解剖着曾经的储君:“…… 李承乾身为储君,自幼蒙朕教诲,授以经史,教以治道,恩宠有加。然其不思感恩图报,反而觊觎皇位,勾结宗室,豢养死士,私藏兵器,意图颠覆大唐江山,其罪当诛。念其乃朕之子,血脉相连,不忍加诛,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永世不得回京……”
当念到 “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永世不得回京” 时,殿内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那声音像无数条毒蛇在嘶嘶吐信。有老臣身子一晃,险些站不稳,旁边的官员赶紧伸手扶住他。那老臣是前隋朝的旧臣,后来归顺大唐,如今已是须发皆白,脸上布满了深刻的皱纹,此刻却因为震惊而显得更加沟壑纵横。他张着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里充满了惋惜和痛心,还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侍奉过太祖、太宗,见证了大唐的建立和发展,没想到在垂暮之年,竟然会看到太子被废的一幕,这让他想起了隋朝末年的动荡,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
李杰抬眼望去,目光像雷达一样在百官脸上一一扫过,观察着他们的反应。他看到不少官员脸上露出了恐惧的表情,眼神闪烁,显然是害怕受到牵连,在默默盘算着如何与李承乾划清界限;也有一些官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像戴着一副精致的面具,让人猜不透他们的心思,这些人大多是朝中的老油条,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还有一些官员,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虽然极力掩饰,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们的心思,似乎在为李承乾的倒台而暗自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支持的皇子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他的目光落在魏王李泰身上,李泰站在皇子队列的首位,穿着一身紫色的王袍,王袍上绣着四爪金龙,显得雍容华贵。他身材微胖,平日里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此刻却微微低着头,遮住了半张脸,但李杰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他嘴角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得意,一丝轻松,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猎人终于等到了猎物落入陷阱的时刻。显然,李承乾的倒台,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离储君之位又近了一步,那梦寐以求的龙椅仿佛已经在向他招手。
而晋王李治则站在李泰身后,他穿着一身绯色的王袍,身形单薄,看起来有些怯懦,像一株未经风雨的幼苗。他一直低头盯着脚尖,长长的睫毛像两把小扇子,遮住了眼睛,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李杰注意到,他的手指在袖摆下紧紧地攥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甚至有些微微颤抖,显然内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或许是恐惧,或许是惊讶,或许,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情绪在悄然滋生。
内侍的声音还在继续,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切割着众人的神经,宣读着对李元昌及其他参与谋逆者的处置:“…… 汉王李元昌,身为宗室,受封亲王,不知辅佐君王,反而勾结太子,参与谋逆,罪大恶极,天地不容,赐死,剥夺爵位,家产充公,子嗣贬为庶民,流放岭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