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宇宙的麦收季又至,永恒圣殿后的实践田旁,一群身影正弯腰收割麦穗 —— 林峰握着凡界传来的老镰刀,动作虽慢却稳,麦秆在他手中整齐落下;苏清月跟在身后,将麦穗捆成束,束绳是她用莲藤新编的,还带着草木的清香;林念月则牵着一个约莫五岁的孩童,教他用小镰刀 “轻割麦秆”,孩童的小手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比麦穗还亮。
“这是阿恒,我的孙儿。” 林念月擦了擦阿恒脸上的麦糠,笑着对围过来的老农们说,“今天带他来学割麦,不是教他‘家族的特权’,是教他‘超宇宙的本分’—— 不管是谁家的孩子,都要懂‘麦是种出来的,共生是干出来的’。”
老农王大爷看着阿恒笨拙却认真的模样,想起当年林峰教他种麦的场景,突然感慨:“你们林家,哪是‘家族’啊,是超宇宙的‘共生标杆’—— 每一代都跟着我们种麦、修渠、喝粥,没有一点‘圣尊后代’的架子,这样的家族,才配叫‘永恒’。”
所谓 “林峰家族”,从不是靠血脉世袭的 “特权族群”,而是靠每一代践行 “平凡共生” 的 “初心载体”—— 他们没有专属的封号,只有 “一起劳动的伙伴” 身份;没有特殊的权力,只有 “先帮别人的责任”,这样的家族,才能在超宇宙的永恒中,成为万族共认的 “精神纽带”。
第一幕:恒族之基 —— 不是血脉,是 “代代践行的初心”
林峰家族能被万族称为 “永恒家族”,从不是因为 “超宇宙圣尊” 的头衔,而是每一代成员都把 “共生” 刻进日常,用行动证明 “家族的意义,是传承善意而非地位”:
1. 林峰与苏清月:“根在平凡” 的底色
即便已是超宇宙圣尊与圣母,林峰与苏清月的生活仍和在江城时无异 ——
每天清晨,他们会去凡界新村的麦田,帮老农们查看麦情,不是 “指导工作”,而是 “搭把手”:王大爷的腰不好,林峰就帮他弯腰割麦;李奶奶的灌溉桶漏了,苏清月就帮她修补,边补边聊 “今年的麦种比去年饱满”;
每月初一,他们会去永恒圣殿的粥房当 “志愿者”,林峰负责烧火,苏清月负责盛粥,遇到来喝粥的生灵,会像老朋友一样问 “最近种麦顺利吗”“家里的设备还好吗”,没人会把他们当成 “高高在上的圣尊”,只当是 “常来帮忙的老邻居”。
“我们从江城来,最懂‘平凡的珍贵’。” 一次粥会上,林峰给一个刚到超宇宙的域外孩童盛粥,孩童怯生生地问 “您是谁”,他笑着说 “我是帮你盛粥的老林,不是什么大人物”,“家族的根,就该扎在这样的平凡里,扎在生灵的日常里,才能长盛不衰。”
2. 林念月:“守正创新” 的传承
作为第二代家族成员,林念月没有 “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而是把 “守护” 做得更细、更实 ——
她在超宇宙边缘设立 “共生帮扶站”,专门帮助刚融入超宇宙的生灵:教域外生灵种灵草,帮凡界移民修家电,甚至帮跨域孩童找 “一起玩的伙伴”,帮扶站的牌子上写着 “不设门槛,只收需求”;
她还改良了 “圣殿传承班”,增加 “亲子实践课”,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种麦、编莲藤,阿恒三岁时就跟着她去帮扶站,帮生灵递工具、送水,虽不懂 “共生法则”,却知道 “帮人会让人开心”。
“爷爷教我‘帮人要伸手’,奶奶教我‘帮人要懂心’,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教给阿恒,教给更多家族孩子。” 林念月带着阿恒在帮扶站帮域外生灵修灵草架,阿恒学着她的样子,用小锤子轻轻敲钉子,“家族的传承,不是‘我教你怎么做’,是‘我带你一起做’。”
第二幕:恒族之续 —— 不是世袭,是 “代代选择的坚守”
林峰家族的 “永恒”,从不是 “生下来就拥有”,而是每一代孩子都要 “主动选择”—— 选择是否愿意放下 “家族光环”,去种麦、去修设备、去帮别人,只有通过 “平凡的考验”,才算真正 “接过家族的初心”。
1. 阿恒的 “成长考验”
阿恒五岁那年,林念月给了他一个 “小小的考验”——
让他独自去凡界新村,帮王大爷送一袋麦种,不是 “任务”,而是 “体验”:阿恒背着比自己还高的麦种袋,走得满头大汗,路上遇到一个摔倒的跨域孩童,他还停下来帮孩童扶起玩具,耽误了些时间;
到了王大爷家,他没说 “我是林念月的儿子”,只说 “我是来帮您送麦种的阿恒”,王大爷留他吃午饭,他还主动帮王大爷摆碗筷、擦桌子,临走时王大爷送他一把小镰刀,说 “这是给‘帮过忙的小阿恒’的,不是给‘林家小少爷’的”。
回家后,阿恒拿着小镰刀对林念月说:“帮王爷爷送麦种,比在家玩玩具开心。” 那一刻,林念月知道,家族的初心已经在阿恒心里扎了根 ——“永恒家族的孩子,从不是靠‘家族名号’被认可,而是靠‘自己的行动’被记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药王重生之都市崛起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药王重生之都市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