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号下午,沪城交大计算机楼的阶梯教室热闹非凡,计算机社团举办的“简易编程挑战赛”即将拉开帷幕。
教室里坐满了报名参赛的学生,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和鼠标点击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兴奋的氛围。
林舟坐在教室后排,手里转着笔,心里还算平静。
一周前社团招新时认识的张学长拉他报名,说比赛难度不大,主要考察基础编程能力,适合新手参与。
林舟想着“重在参与”,既能检验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又能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经验,便报了名。
“紧张不?”张学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次比赛题目是‘学生成绩统计程序’,要求输入30名学生的语数外成绩,计算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还要按成绩排序,最后输出统计报表。对你来说应该不难吧?”
“还好,”林舟笑了笑,“之前做过类似的作业,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他心里其实有点底,期中考试后,他用系统给的“期末复习规划表”梳理了编程知识点,数组、循环这些基础用法练得很熟练,只是实战比赛还是第一次参加。
周围的参赛选手都在做赛前准备:有的在调试电脑环境,有的在翻看编程笔记,还有的在和队友小声讨论思路。
林舟旁边坐着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快速敲击键盘,提前写好常用的函数模板,嘴里还念念有词:“循环结构一定要写对,上次作业就因为少写个分号,调试了半小时。”
比赛开始前十分钟,评委老师走上讲台,宣布比赛规则:“比赛时间60分钟,提交的程序要能正常运行,兼顾正确性和简洁性,代码冗余过多会扣分。前三名有奖品,参与奖是社团定制书签,现在开始审题!”
屏幕上弹出比赛题目,和张学长说的一样,是“学生成绩统计程序”。
林舟快速浏览题目要求,在草稿纸上简单画了个流程图:输入成绩→存储数据→计算统计指标→排序→输出报表。思路很清晰,但要做到“简洁”,还得琢磨琢磨更高效的方法。
他对着面前的电脑屏幕,在心里悄悄签到:“系统,签到!求个编程简化技巧,既能快速完成,又能让代码不冗余,别让我在比赛里出丑!”
【叮!检测到宿主在“技能比拼地(计算机楼阶梯教室)”签到,恭喜获得奖励:“编程高效简化指南”(已存入系统空间,含核心思路优化、代码精简技巧、常见错误规避,附“快速调试方法”)。】
林舟眼前一亮,快速浏览指南,重点关注和比赛题目相关的内容:
核心思路优化:用一维数组存储学生成绩,避免创建多个变量;将“计算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整合到一个循环里,一次遍历完成所有计算,减少代码行数。
代码精简技巧:使用for-each循环替代普通for循环,简化数组遍历;输出报表时用格式化输出函数(如printf的格式控制符),避免重复编写输出语句;定义简单的自定义函数,封装重复操作(如成绩输入、统计计算)。
常见错误规避:注意数组下标从0开始,避免越界错误;计算平均分前先判断数组是否为空,防止除数为0;排序时选择简单的冒泡排序,代码量少且易实现,适合比赛场景。
快速调试方法:每写完一个模块(如输入、计算)就运行一次,及时发现错误;用printf输出中间变量值,定位问题所在;提前准备好测试数据(如10个学生的成绩),方便快速验证程序正确性。
比赛正式开始的哨声响起,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密集的键盘敲击声。林舟按照指南里的思路,先定义了一个能存储30个成绩的一维数组,然后编写输入模块。
用for循环配合scanf函数,快速完成成绩输入,还加了简单的输入判断,防止输入非数字字符导致程序崩溃。
接下来是核心的统计计算模块。按照常规方法,需要写三个循环分别计算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但林舟用了指南里的“整合循环法”:在一个for循环里,同时进行累加计算(求总分)、比较最大值和最小值。这样一来,原本需要15行代码才能完成的工作,只用了8行就搞定了,不仅精简了代码,还提高了运行效率。
“厉害啊,这么快就到排序了?”旁边的男生偷偷瞥了一眼林舟的屏幕,惊讶地小声说。他自己还在调试输入模块,没想到林舟已经进入了排序环节。
林舟笑了笑,没说话,继续专注于代码。排序环节他选择了冒泡排序,虽然效率不是最高,但代码简单易懂,不容易出错。
按照指南里的简化技巧,他用了“优化版冒泡排序”,当某一轮没有元素交换时,说明数组已排好序,直接退出循环,避免不必要的计算。
最后是输出报表模块。林舟用printf的格式控制符,将平均分保留一位小数,最高分和最低分用整数输出,还在报表里加了简单的表头(如“学生成绩统计表”“科目:语数外综合”),让输出结果更清晰直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在2008签到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在2008签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