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就放手吧。”
在杨瑞跟刘科谈判的时候,老吴就已经等在了瑞和的办公室。
杨瑞回来之后,他得知了全部的详情。
吴建斌听罢心底亦是生出浓浓的无奈。
类似杨瑞的这种情况,吴建斌甚至都亲眼见过不少。
市场愈发的广阔,行业的新花样同样遍地开花。
很多时候一个赚钱的行业,只有在他赚钱的时候,其他人才能看得到。而且,在看到之后大多会生出:哎呀,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有想到呢?这样的想法。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发现机会”时的那一点灵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的。
就拿网约车来说,在互联网大行其道之前,类似情况也是有的。
只是那会儿管这个叫“黑车”。
没有营运资格的私家车,也会聚集到机场、火车站周边,看见想打车的人便上前问一句:“打车么?”
但网约车则给了私家车司机和乘客双方一个共同的机会。
它构建一个平台,让司机能更方便的找到乘客而不需要漫无目的的遛马路或者在站点蹲守,也让乘客能更方便地出行,有了司机的初步资料,在安全上也远远好过黑车。
是以,有了需求有了供给,就成了网约车这个平台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的必然结果。
可是……谁能保证网约车平台这个想法,就一定是阿里和腾讯第一个想出来的?
估计最早在国内想出这个项目并付诸行动的人,甚至连声名都未显的时候,就已经被巨头们所取代了吧?
收购有前景的幼苗行业,是巨头们十分乐意做的事情。
巨头们有更强大的资金和深厚的背景,取代创始人去做实则是更为有利的。
至于创始人人……谁会去关心呢?
如果网约车平台没有阿里和腾讯这样强力的金主介入,而由原本的创始人去做。
那么,他有没有那种资本来供他以亿美金为计数地烧钱?去培养以此为生的司机,去培养乘客的搭乘习惯?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而没有了强力金主的介入,网约车或许因为需求不见得会黄,却也一定不会跟现在这样遍地开花。或者……发展的过程被延缓至很久,甚至失去现在国内的市场。毕竟,美国的Uber也进入了这片市场了。
当然,巨头们的行事准则不见得温和,却合乎法律法规,即便是巧取豪夺了,外人也看不出任何端倪。
若是瑞和所选择的行业,能跟滴滴这样有影响力,且创始人也不过是杨瑞这种水准的话,吴建斌相信,就算没有刘科,也会有王科,李科这样的存在会觊觎。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
吴建斌觉得,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公司操作起来很麻烦,自己这行业又不是异常暴利,且社会影响力没有那么大(非行业龙头),被人觊觎一下是不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呢?
但瑞和不是滴滴,而刘科之所以看中瑞和,其中也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在里头。
可是,被那种存在盯上了,在吴建斌看来,瑞和断无幸免的可能。
刘科的这种做法,给吴建斌的感觉就是:我吃不起三十八一只的海捕大虾,我吃三十八一盘的基围虾可以吧?
瑞和不是网约车平台,却也是互联网+的行业。
这种行业,在未来至少五年之不会被淘汰,且市场前景异常的广,只要关系到位,赚钱是板上钉钉的,且不会跟那些扎眼刺目的行业是的招摇,低调的很。
因为它的赢利点多,且隐蔽。
“我不甘心啊。”
杨瑞闷闷地回答,现在他整颗心都是乱糟糟的。
这种事情,换了谁都没有办法静的下来。
遇上收购,对很多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杭州这样的互联网大都市里,有着太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有的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市场里分一杯羹的,同样也有想要做出一款亮眼的产品然后等着大佬来收购的。
可是,一个尽管未上市,但资产评估妥妥过两千万的公司被人用两百万收购,谁能受得了?谁又能真的甘心?
在见刘科之前,他和老郑甚至都想着,哪怕刘科张口要个三五百万的赔偿,他俩差不多也捏着鼻子认了。
谁知道,他的胃口居然这么大?
大到要将瑞和一口吞下。
而刘科也只要瑞和,在那种说辞下,如果老郑只是杨瑞一般的朋友,没有跟瑞和有什么经济上的关联,杨瑞觉得,老郑是不是直接就该置身事外,甚至跟刘科一起劝说自己放弃瑞和了?
吴建斌同样在瑞和有股份,但是……他依然劝说杨瑞放弃,那是因为他看的更清楚。
以杨瑞目前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跟刘科来硬的。
扛是扛不住的啊。
他没有动瑞和,只是觉得瑞和符合他的利益,如果杨瑞不答应,刘科可以分分钟让瑞和停摆。如果他再不怕麻烦一点,让他的小兄弟自己去做这个行业,同样可以把瑞和干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当的哥那些年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当的哥那些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