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想到那无数的工作量,头皮发麻,不过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来。
“征伐突厥的几路大军,如今都准备班师回朝了吧?”
马周除了是民部尚书之外,还是情报调查局的负责人。
所以关于草原上的情报,李承宗都是直接询问马周的。
“主要的战事都已经结束了,突利小可汗那边也很是识时务的投降了。薛延陀和回鹘、仆骨等部落的人也都表达了臣服的意思。”
这段时间都在忙着草原的事情,马周自然也就重点关注了大草原上的情报。
李承宗现在这么一问,他是一点也不慌。
“剩下的这些队伍,就暂时先留在大草原上,协助把镇北道的各项安排落实下去。
等到明年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从大军之中选择一批人在当地进行驻军。”
大唐现在没有什么大的战事。
再说了,李靖的主力部队已经班师回朝了。
其他的队伍,一时半刻不回来,影响也不是很大。
“微臣明白,等会就马上去安排。”
……
陇右道。
刘大郎一家将去年冬天已经开荒好的一块土地重新犁了一遍。
然后小心翼翼的将一块块切开了的土豆埋了下去。
作为第一批选择移民的百姓,刘大郎一家在陇右道过得其实还不错。
他们的这个移民点,实在凉州北部靠近草原的地方。
交通其实还算是方便的。
只要走几天路,骑马的话一天时间不到就能到达凉州。
所以他们的土豆种子也是很早就领取到了。
伴随而来的是还有一个渭水书院农学院的学员。
这一次朝廷分发土豆和地瓜的种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把东西发下去就完了。
而是选择扶上马,送一程。
帮助百姓们掌握土豆和地瓜种植的方式。
这样子才能最大程度的加快土豆和地瓜的种植推广。
“大哥,听说这些土豆亩产有一千多斤,您觉得哪些文曲星有没有吹牛啊?”
刘二郎看着那一块块土豆,心中其实也是有不少疑问的。
“那些文曲星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土豆和地瓜是在长安城试着种植了一年的。
陛下带着文武百官亲自挖掘地瓜和土豆,亲自见证了他们的产量。
亩产千斤,看来应该是真的。
就是不知道这些土豆和地瓜在我们这里种植之后,产量会不会受到一些影响。
毕竟我们这里的情况跟长安城还是有所不同的。”
刘大郎虽然讲不出什么气候环境不同之类的话,但是庄稼的成长跟气候息息相关,这个道理他还是很清楚的。
“我们一家有好几百亩地,这要是真的亩产千斤,单单现在种植的几亩土豆,就够我们一家人吃了。
剩下的就完全可以拿出来售卖了呢。”
刘二郎颇为期待的说道。
他们当初冒着巨大的风险加入到移民的队伍,不是因为他们的觉悟有多么的高。
纯粹就是因为他们觉得移民能够有机会让自己发家致富。
而继续留在蓝田县的话,解决温饱问题都是存在困难。
历朝历代,大部分移民的百姓,都是为了解决生存或者吃饭的问题。
“嗯,你说的这个事情,很可能真的会发生。
到时候,我们也能尝试着一天吃三顿饭了!”
刘大郎颇为期待的说道。
……
三月三日,下雨。
大唐各地都是一派繁忙。
农户们在忙着照料庄稼。
匠人们在忙着制作各种器具。
商人们在忙着做生意。
大唐呈现着一副欣欣向荣的场景。
“大郎,宫中选秀已经有两年了,我听说你一次都还没有翻牌子?”
郑观音忍了好久,这一次终于没有忍住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哪怕是普通百姓家中,也是非常重视子嗣的。
更加不用说是当今天子了。
皇帝的子嗣问题,都已经不是简单的家事,而是国事了啊。
“阿娘,不用着急,我还年轻,她们也还太年幼。过个两年就好了。”
李承宗很是无奈的回答道。
一般的人不敢拿这个事情来催促李承宗。
但是郑观音显然不是一般的人。
没办法,李承宗的这个年纪,放在后世是还在读书。
但是放在大唐,完全是可以做爹了。
“怎么就年幼了?那王佳人,今年已经十六岁了。
郑宁颖也十六岁了,崔雯琳也差不多这个年纪。
你一直不宠幸她们,人家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可能觉得你对他们有意见呢。
大郎,皇家的事情,永远不是那简单的,你可不能完全意气用事啊。”
郑观音苦口婆心的说道。
对于这个大儿子,她有时候觉得很省心。
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太费心了。
其中的心情,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阿娘,您放心,我会处理好的。这太原王氏和清河崔氏如今在上海县那边也发展的很好,完全是扭转了前几年那种不良的局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皇长孙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唐皇长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