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熊廷弼打算奇袭京都,给德川家康一个惊喜这件事,朱翊钧没有做出具体的指示,他又不在倭国,搞微操,会给地方将领,造成极大的困扰,他只叮嘱熊廷弼小心,不要轻易涉险。
回复了熊廷弼的奏疏后,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杂报。
黎牙实临行前,写了一本书名叫《论中国》,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让大明士大夫们,觉得有点不适,黎牙实在满是恭维大明的这本书里,罕见的批评和否认了大明一股最新兴起的一种风力舆论。
黎牙实认为,大明朝廷上下,要警惕开海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观念,大明例外论。
大明例外论,是基于华夷之辩,在大明开海后,大明逐渐见识到了海外诸多番夷的所作所为后,兴起的一种观点:
大明是特殊的,大明的价值观、制度等等,都在整个世界居有超然性,天然正义,大明所行所为皆正义。
而且,别的国家需要担心的问题,大明不需要过分担心。
比如,费利佩的金债券会崩溃,而大明的黄金宝钞就可以例外,无论如何超发,都可以例外,不会崩溃;
比如,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需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但大明不会,大明的对外战争是可以例外的,不会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比如,泰西建立的海外殖民地,会逐渐脱离本土的控制,而大明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大明是例外的,在海外建立的总督府,会理所当然的拥簇大明,不会背叛。
而黎牙实认为,这种大明例外论,是需要警惕,大明的统治者,尤其是皇帝陛下,不应该沉浸在这种例外论中,骄傲自满。
傲慢是一种罪过,无论在什么方面。
他认为,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用大明例外去看待,否则就是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
就因为大明是天朝上国,就可以豁免一些自然的、客观的、天公地道的规律吗?显然,黎牙实认为不能。
在开海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华夷之辩的许多主张,得到了完美的证实,这只能代表,天朝上国存在着特殊性,并不具备神圣性。
黎牙实对神圣性的解释很清楚,有点类似于大明神话传说里的一证永证,只要进步了、掌握了、懂了,就永远不会退步、忘却。
大明的特殊性,是会衰退的,并不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朝廷、士大夫、文人墨客、万民,都需要时刻对这种衰退进行纠错,而不是觉得帝国如此强大,这一点点的衰退,不影响大明的伟大。
朱翊钧手里的这本杂报,就是关于大明例外论的讨论,林辅成、李贽和高攀龙三个意见篓子联名写的一篇文章:《大明真的可以例外吗?》
在最开始,三个人给出了一致性的答案,大明无法例外。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无论是从古今的纵向尺度,还是从内外这个横向尺度而言,大明都不能例外。
土木堡之变,一场君王因为傲慢、冒失,导致的巨大挫折和失败;靖难之战,因为传位导致的天下巨变;洪武宝钞,一场肉食者的狂欢,导致了国失大信;金钱的异化,让人们普遍相信金钱的无所不能;
这些都是大明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儿,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就代表着大明不能例外。
朱翊钧拿着这本杂报,十分郑重的说道:“真的不能例外吗?他们举的这些例子,最后的结果,反而证明了大明可以例外。”
“土木之变,皇帝被俘,大明没有遵循历史的教训,播迁南衙,只有半壁江山,大明不仅打赢了京师保卫战,还把英宗皇帝讨了回来,还把也先的脑袋,挂在了大同府的城墙上。”
“靖难之战,的确打的惊天动地,但在靖难之战后,大明五伐漠北,七下西洋,成祖文皇帝的文功武治,冠绝古今,永乐之盛,至今让人怀念,让蛮夷畏惧。”
“金钱的异化,有多么可怕,自然不必多提,但大明还是在努力的遏制这种异化造成的道德滑坡,而且颇有成效。”
“我觉得他们说的例子,无法说服朕。”
张宏思索了片刻,才低声说道:“陛下,大明宝钞。”
林辅成等人举了四个例子,陛下说了半天,唯独漏了大明宝钞。
“这个不提。”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太祖高皇帝在财经事务上,并没有多少天赋,当然,你也不能指望一个人无所不能,什么都擅长,那不是人,那是神了。”
“再说了,朕这不是发行了黄金宝钞吗?总结经验和教训,继往开来,会越来越好。”
朱元璋专门保留了自己沿途乞讨三年的乞丐经历,以此来告诉后人,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生而神圣的神。
“陛下所言,恰好证实了大明不能例外,最后的结果有好有坏,好的结果,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去补救,才纠正了过来。”张宏想了想,进一步明确的说道:“例外不例外,事在人为,发现问题积极面对和果断采取措施去补救,而不是装作不知道,粉饰太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