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得知刘据原是被陷害的以后也是后悔万分,之后数年之间没有另立太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又有许多过失不得圣意,恰逢宠姬钩戈夫人赵婕妤生了一个男孩,皇上认为他体格健壮、聪明伶俐颇有其少年之风,所以对他甚是宠爱,并且有意将皇位传于他。在朝廷中,皇帝观察只有霍光可当托孤重臣,说过“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这样的话。又叫宫廷画师画了一张周公背着成王接受朝贺的画。后元二年(前87年)的春天,皇上出游五祚宫病重,霍光很担忧,流泪询问皇帝说假设皇帝有了意外,谁应当继承皇位。皇帝回应霍光应明白上次绘图的心意,武帝的决定便是要立幼子刘弗陵,让霍光来做周公做过的事。
于是汉武帝便任命霍光为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起担任辅君的使命。武帝驾崩后,太子刘弗陵承袭皇位称为孝昭皇帝。
辅佐昭帝,由于武帝对霍光尤为青睐,在朝堂之上不久便形成了“政事壹决于光”的局面。因上官父子两次替长公主宠幸的丁外人求职、请求封侯,都被霍光拒绝。上官家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上官的党羽在宣帝面前诽谤霍光,宣帝怒斥道:“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上官桀等人在皇帝面前失去了关于霍光事件的信任之后就转变了策略,他们密谋让长公主摆酒席请霍光赴宴准备埋伏士兵袭击,并且借此废除昭帝,迎立燕王为太子,事情被霍光识破,上官父子、桑弘羊、丁外人及其家族全部被霍光诛杀,燕王、长公主自杀。
经过此事之后,朝廷上下再无制衡霍光的政治势力和人物,霍光的儿子霍禹和侄孙霍云担任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不光担任霍光曾经担任的奉车都尉,还有兵权,霍光的两女婿直接领有宫廷禁军,外加许多外戚都得到官职,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霍氏集团,使得霍光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
立贤废劣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没有继承人,先帝刘彻六个儿子中只有广陵王刘胥还在世,各大臣都主张立广陵王,但广陵王因为行为有失道德而未被先帝选中,选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刘贺为帝。但刘贺登上帝位后行为淫乱,急于用昌邑王属地群臣取代中央政府廷臣的意图。霍光恐其危及国家便同群臣一起谒见太后阐述昌平王的情况,之后霍光派人将刘贺的群臣全部驱逐出宫,又害怕刘贺自杀让其背负弑君的罪名,于是命令昭帝时的侍中、中常侍看守刘贺,不久太后下诏召见刘贺,霍光和群臣一起联名奏劾刘贺,称为了不使其干扰国家政令必须将刘贺迁回昌邑,霍光先于刘贺哭着离开。
曾经在汉武帝末年接触过武帝太子刘据家人的光禄大夫丙吉,劝告霍光拥立时年十八岁的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武帝曾孙的刘病己(后改名刘询),说“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一举”。并私下打听听老百姓的议论,辨察他们说的事情,了解到现在为官的那些宗室诸侯在民间没有什么名声。丙吉认为新皇帝一定要熟悉民间疾苦,而且还要“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霍光觉得有道理,于是便与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安世等大臣一同上奏皇太后,希望立刘病己为新帝。
元平元年(前74年)9月10日,刘病已进入未央宫,朝见皇太后,先封为阳武侯,后霍光率领群臣献上皇帝的信物,承认刘病己为帝,新帝即位后便到高庙去拜谒祖宗灵位。
在这两次政治变动中,霍光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立贤废劣”。在众大臣都主张立广陵王为帝时,霍光却自感不安,其心中不觉得广陵王的能力和素养足以继承帝位,再加上广陵王已逾壮年,不好控制,而后宫中以郎官阐述废黜长子而立少子的上书同霍光心意相合,也给了霍光立少的理由。之后霍光便将这份奏书给众大臣看并且说服了他们。在霍光对昌邑王刘贺在位不久就行为不端而感到气愤之时,大司农田延年给出了伊尹任殷朝的丞相的事迹,放逐太甲而保全了王室,后世称道他忠。霍光能做到这点,也就是汉朝的伊尹的看法。后霍光同田延年一起说服了众大臣改立新君,因此也被合称“伊霍”。废黜昌邑王以后,“光权益重”,霍光大权独揽而且能行废立皇帝的事业,这不能不对新帝刘询产生影响。
拥立宣帝
汉宣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汉宣帝即位之初,便处处受制于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宣帝要求各种事务都要先向霍光请示,然后再正式告诉自己。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自作谦卑,对待霍光的礼节极为隆重。皇帝将统治权分配给了霍光,如果不是去祭祀,皇帝甚至都没有单独发挥作用的余地。从昭帝时,光子禹和侄孙霍云都为中郎将,亲族连成一体,昌邑王被废黜后,霍光的权势更盛,每次霍光朝见,皇上都虚心严肃,礼下之极,还下诏褒美霍光,益封霍光大量金银财器,但宣帝对霍光极为疏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邓通史话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邓通史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