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日,汉城。
作为朝鲜半岛千百年来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汉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彼时的百济政权在此建立了国都,此后朝鲜内部政权虽时常更迭,但从未动摇过汉城的地位。
因为在文化和民俗习惯高度模仿"天朝上国"的大明,故此汉城内的大街小巷之间仍然不乏尚未被摘下来的灯笼,角落处还堆有烟花破竹的碎片,与正在消融的积雪汇聚在一起,瞧上去颇有些不伦不类。
不过对于世代生活在此地的百姓而言,此时却无暇顾及这些狼藉,反倒是不约而同的朝着"黑市"涌去,口中叫唤着"抢粮"的话语,还有那实在抢不到粮食的光棍汉,干脆收拾了为数不多的细软,趁着天色尚未擦黑,硬着头皮往城外逃去。
这一切的乱象,只因半个时辰前突然传回汉城的"噩耗"!
被朝中君臣及市井百姓寄予厚望的"训练大将"李兴立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叛军,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便舍弃了易守难攻的临津江防线出逃,麾下的"中央军"士卒也在失去了主心骨之后四散而逃。
虽然叛军尚未兵临城下,但汉城这座人口稠密的城池却犹如被一阵飓风掠过,城中军民百姓无不惊慌失措,其中尤以上了岁数的老人最为惶恐,空气中瞬间便弥漫着不安和肃杀。
尽管已是过去了三十余年,但对于那场让整个汉城近乎于沦为废墟的"壬辰倭乱",上了岁数的老人仍是记忆犹新,褶皱的脸颊上洋溢着不加掩饰的惊恐。
但在惊慌失措的喊叫声中,却也有人贼眉鼠眼,嘴角勾勒着耐人寻味的笑容,并选择了与城中绝大多数百姓背道而驰,径自朝着临津江的方向涌去。
...
...
整个汉城内,唯一相对镇定安静的地方,便是朝鲜中枢所在的昌德宫,四周来往的兵丁们虽然神色间也透露着紧张,但终没有像市井百姓一样乱作一团,不过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却也有那监守自盗的宫娥内侍,偷偷藏匿着宫中的财货。
威严肃穆的宫殿内,兵曹判书金瑬,吏曹判书李贵等重臣齐聚一堂,不过这些位身份煊赫的朝臣们却没有了往日挥斥方遒的从容,目光交错之间涌动着不加掩饰的惊惶和惊怒。
手握重兵的训练大将李兴立居然未战先怯,丢下训练有素的"中央军",以及在过去两百余年间从未被从外部攻陷的临津江防线逃之夭夭。
此时作为王位上的李倧虽是通过"政变"即位,但也从未见过军阵,更别提像现在这般即将直面叛军,因沉迷酒色而有些单薄的身躯正不住颤抖着,脸上写满了惊惶:"诸位臣工,有何御敌之策?"
因为过于紧张,李倧的声音已是沙哑的吓人,甚至脚下都隐隐有水渍渗出,不过好在因为距离的原因,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倒是无人注意,唯有默立于李倧身旁的宫娥内侍们面面相觑,暗暗叫唤着眼神。
死一般的沉默!
尽管知晓此时挺身而出,必会得到李倧的重用,哪怕只是拦住叛军攻势,坚持到后续援军赶到,日后也必定能够位极人臣,但依旧无人做声。
毕竟随着"中央军"四散而逃,城中可用的兵力已是不足五千,反观李适麾下的叛军可是来势汹汹,一路上吸纳了不少溃兵,他们就算再不知兵,也知晓敌众我寡,胜算低得可怜。
一时间,人满为患的昌德宫落针可闻,倒是殿外隐隐响起了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喧闹声:"竟敢擅拿宫中器物?"紧接着,便是歇斯底里的尖叫声,还伴随着侍卫兵刃出鞘的声音。
城中的混乱已经蔓延到宫中了?
在场的朝臣们虽是沉默不语,但脸色却更加难看,心中暗暗后悔为何不称病在家,起码还能提前安排自己的家眷亲属"逃难",总好过在这汉城中白白等死。
见状,兵曹判书金瑬再也看不下去,侧身出列拱手道:"启禀殿下,此时天色已晚,叛军纵然越过临津江,也必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城外尚有江原道的两万兵马驻扎,可保护殿下和诸位大人南巡。"
作为亲手策划了"仁祖反正"的第一功臣,金瑬曾在"壬辰倭乱"结束后奉命巡视边镇,并在平安道任职两年有余,比在场的朝臣们见识过更多的军马,此刻倒是显得镇定果决。
尤其是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以及将近七尺的高大身躯,让大殿内的朝鲜君臣不由自主的生出了几分信心。
"卿家所言甚是,"李倧闻言便是一脸迫切的点头,颤抖的声音中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惊喜和激动!
如若不是金瑬提醒,他险些将"江原道"的两万兵马忘于脑后。
前两日,他因对在"壬辰倭乱"中仓皇出逃的宣祖李昖的遭遇心有所感,故而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强行将原本要驰援临津江的江原道兵马"扣留"在汉城附近,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来看,他当时的"未雨绸缪",正好派上了用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