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叫糕点,在南方叫细点,顾名思义,贵在细巧。
细点不仅种类繁多,更胜在用料考究、制作精致。
雪白香糯的稻米,可揉捏、可塑形、可上色,经过巧手改造,转化成了形态各异的式糕点。
高产优质的谷物粮食,是制作点心美食的关键。
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丰沃,这也使得此处特别适合各类作物生长。
当地稻米煮熟后黏性强、口感佳,是制作细点的上好原料。
当地百姓没有辜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将代代相承的匠心手艺,融入了“嘉湖细点”的金字招牌中。
白露垂珠乃秋始。
每到这个时节,三衢人总会购一摞杜泽桂饼。
这种底层铺满芝麻的点心形似馒头,饼皮松脆却内里中空,仿佛就是为了中和内馅中那一层金桂的馥郁和饴的甜。
在衢州,市桂有余株,树龄大的已超千岁。
这种香,在杨万里看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它可观、可嗅、可食,历来是当地的秋日精灵,最得百姓喜爱。相传,杜泽铜山源水库一带曾有野桂林,入秋后香气袭人,由此想来,桂饼诞生于此地也就不奇怪了。
陆有陆味,海自然也有海味。
在定海那边,碧波深处长成的细嫩苔菜历来是餐桌上的点睛之笔。
不同式样的苔条糕点融汇了苔菜的鲜与芝麻、果仁等食材的香,仿佛一缕秋日的海风抚慰着男女老少的胃。
而在魔都,苔条糕点同样热销。
细究起来,江南糕点多与岁时佳节、庆典礼俗相关联。
周作人断言,这里的糕点做法趋于精细而非茁实,是不为果腹的闲食性质。
由此更凸显了其文化属性。从参与礼俗、到反映民风再到传承技艺,糕点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生活点滴,将“江南之风”蕴藏其中。
江南糕点,点缀了沁人心脾的烟火人生,装饰了别致精巧的流光岁月。
江南人士,似乎早已习惯了糕点在礼俗活动中的角色。
毛脚女婿头一次探望岳父母需要备好上门礼。
糯叽叽的梁弄大糕算得上经典配置。
老式的梁弄大糕以粳米和糯米为主料,以豆泥为馅料,外形雪白方正,刻画了“福禄寿喜”等红色吉祥字样,只一眼便能感受到欢庆气氛。
与婚嫁之喜相对,在哀思弥漫的清明时节,江南人家祭祖的供品中亦有糕点的位置。
常见的青团和清明粿以浆麦草或青艾汁勾出外表油绿色泽,略为粘牙却饱有春草的清香,既是礼俗的符号,也合时令特征。
“方者为糕,圆者为团,扁者为饼,尖者为粽”,这些代代相传的美食糕点装点着每一个平凡又特殊的日子,也寄托着人们的丰年祈愿和生活期许。
衢州人谈到邵永丰麻饼时,必然会说到制饼依赖的真功夫。
设想,三十余只饼坯在直径约八十厘米的竹匾里齐齐腾空翻面且不互相重叠,需要多么精准的手劲。
这样的工序,每当饼师露一手,都能成为街巷上的风景,深深烙印在行人顾客的脑海中。
鹿鼎记里,韦小宝初进皇宫,就偷吃到了江南点心千层糕,小宝“拿起一块千层糕,放入口中。只嚼得几嚼,不由得暗暗叫好。
这千层糕是一层面粉夹一层蜜猪油,更有桂香气,既松且甜”。
据传,千层糕始于明初。
朱元璋当年打天下,曾兵败衢州,被官兵堵截在寿昌县长林朱山上。
正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朱山上飘来阵阵白雾,遮住了官兵的视线,朱元璋绝处逢生。
等到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脑子里老想起这件怪事。便决意南下寿昌。
朱元璋微服上路,来到了寿昌长林,见百姓在磨新米蒸糕,喜庆丰收。
朱元璋刚想进农家看个究竟,被下乡察访的寿昌知县拉住了。
朱元璋忙给知县使了个眼色,暗示不可张声,以免惊动百姓。
又耳语说:我们一起来推磨怎么样?
于是朱元璋与寿昌知县在一
农户家推起磨来,演绎了一幕精彩的君臣“双推磨”。
水米磨粉水浆似龙涎,米浆蒸糕一层更比一层高。
朱元璋磨完粉,尝了尝新蒸的糕,只觉浑身是劲,于是龙颜大悦。
朱元璋边吃边赞道:好香甜的糕,层层糕,千层糕也!
皇帝乃金口玉言,并以九层为高,寓意年年丰衣足食。
从此,千层糕闻名于世。
喜欢影视:从闯关东开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影视:从闯关东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