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让所有人都迷惑的是,赵匡胤紧跟着又发出一道旨令,令六宅使陈思诲带丹书铁券去扬州抚劳李重进,表示朝廷对他隆重的尊敬以及永远的爱戴。
李重进哭笑不得,事情比较反常。赵匡胤,你到底是要讨好我,还是想修理我?思前想后,他觉得这是个标准的大坑,跳进去就别想再活着出来。李重进本来就不服气赵匡胤当皇帝,丹书铁券有什么用?比如说这个家就是我姥姥的,你抢去后却说给我一间房子,难道我还谢谢你不成?你给我滚开才对!于是李重进公然把陈思诲扣留,开始修城练兵,他要跟赵匡胤大干一场。
决战的时候到了。李重进寻求所有可能的帮助。他给南唐的皇帝李璟写信,要求李璟看在过去和赵匡胤苦大仇深的分上出兵助战。可万万没有料到,李璟现在每日里寻章摘句,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直接把密信送到开封,让赵匡胤成了最后的收信人。
李重进暴跳如雷,开始疑神疑鬼,结果适得其反,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再也受不了他,在一天夜里带着几个亲信从扬州跳城墙逃到开封,向赵匡胤告急。这下李重进疯了,他怀疑每一个人,把平时对自己不那么亲切的几十个将官突然抓了起来,不问情由,一古脑都砍了脑袋。
杀完了人,李重进松了口气,省心了,这下子应该没有叛徒了。结果真正省心的是赵匡胤,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漫不经心地说:李重进仗江淮之险,缮修孤堡,尽采守势。既无恩信,复伤士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其亡必也!
9月20日,赵匡胤下令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认为以原后周将士攻后周贵戚不妥,劝太祖自行。
10月21日,赵匡胤再次亲征。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敢轻视李重进的战场能力,调石守信、王审奇、李处耘等亲信大将一同出征。
但是历史证明,这都是多余的了,战斗力离不开凝聚力,李重进已经人心离散,再也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当年11月11日,赵匡胤亲临扬州城下,扬州城随即陷落。纵横沙场,所向无敌的李重进,没有让敌人付出大量鲜血的代价,其失败比李筠还要颓唐。
扬州城里,迎接赵匡胤的是另一场熊熊大火,刚烈的李重进同样选择了葬身火海。历史证明,英雄真的只可远观,没法近瞧。你能想象他挥刀杀敌英勇潇洒,可是你永远看不到他狼狈的尸体。
李重进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李重进在后周的时候,是长公主的儿子,身份显赫,所以仕途也非常平顺,是禁军的统领,但是赵匡胤登基之后自然不可能让李重进继续担任禁军统领的职位,所以便找了一个人来代替李重进。将李重进调动到淮南。一向位高权重的李重进自然受不了这样的调动,所以怂恿李筠起兵,但是李筠起兵遭到沉重的打击,当年四月便以失败告终。但是李重进仍然不死心,蛰伏了几个月之后,再次起兵造反。
李重进之乱除了葬送了李重进一家之外,并没有任何作用。不过李重进作为郭威外甥,显然不甘心在宋朝当官,就跟项羽不可能在刘邦手下当官一样。他们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送太祖突然传话,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再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看古装电视剧,宋朝官员的纱帽后面都有两个长翅,其发明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唐宋传奇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唐宋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