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攻击犹如毒蛇一般阴险狡诈且极具杀伤力,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很有可能会给人带来杀身之祸!此时此刻的上官明远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自己一意孤行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不肯改变,那么就极有可能被别人扣上胆小如鼠不敢应战里通外敌吃里扒外这样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但若是选择顺应潮流跟风附和大家一起去赞成发动大规模的反击行动,那又说不定会把整个朝廷都卷入到这场无休止的战争漩涡之中从而导致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化为泡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上官家族那种与生俱来的沉稳和坚定再一次展现无遗。只见上官明远牢牢地记住了祖母曾经对他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得学会跟那些踏实肯干、真正有本事的官员们搞好关系并且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行啊!于是乎,上官明远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去找来了朝里面那几个德高望重、深明大义同时还特别通晓人情世故的老前辈以及军队当中一向以稳重着称的几位高级将领,然后苦口婆心地向他们详细阐述清楚当前局势的严峻性还有其中隐藏的种种利弊得失等等情况。经过一番耐心细致地劝说之后,上官明远终于成功地打动了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站出来支持自己一同联名向皇帝老儿上书,表示坚决反对这种盲目冒进的做法。
同时,上官守业在靖园,以其致仕元老的身份,给几位仍在朝中任职、保持中立的门生故吏去信,请他们在关键时刻,秉持公心,支持稳妥之策。
上官明轩则坦然面对流言,公开了“借款”的账目细节,表明分文利润不取,一切只为解国家燃眉之急。其光明磊落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在家族合力之下,针对上官明远的攻讦未能掀起太大风浪。皇帝和太子基于对战局的整体判断,再次支持了稳健的策略。
数月后,北疆敌军久攻不下,后勤不继,又不断遭受袭扰,士气低落,最终被迫遣使求和。朝廷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接受了相对有利的和议条件,北疆重归和平。
此役,上官明远献策定策之功,居功至伟,其沉稳、睿智、敢于担当的形象深入人心。战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礼部尚书,入阁参预机务,成为帝国最年轻的阁臣之一。
然而,就在仕途达到顶峰之时,上官明远却做出了与其祖父上官乃大相似的决定。在担任阁臣数年后,眼见朝中新一轮党争苗头再起,他于五十岁盛年,上表请求致仕,理由与祖父当年如出一辙:“年力就衰,难膺重任,乞骸骨以让贤路。”
此举再次震动朝野。皇帝再三挽留不成,感其功绩与高风,准其致仕,加封太子太师,荣宠备至。
上官明远的急流勇退,将上官家“不恋权位、知所进退”的家风演绎到了极致,也为家族规避了可能到来的政治风险。
与此同时,上官家的血脉和事业,开始了更为多元的分流。
上官明远致仕后,并未回靖园,而是在京郊购置了一处雅致园林,着书立说,教书育人,将毕生所学和家族传承的为官之道,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年轻士子,开创了“上官学派”,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国家未来。
上官明轩则彻底投身于他热爱的经济领域。他不仅继续参与市舶司的管理顾问工作,还将商业版图扩展到海外,组建了自己的船队,远航南洋、西洋,成为名震中海的传奇商人。他将海外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海国见闻录》,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其子孙后代,也多从事商贸,形成了庞大的商业世家。
上官静姝的女儿林婉儿,其夫婿在官场稳步晋升,最终官至一省布政使。婉儿相夫教子,持家有方,更以其智慧在幕后为丈夫处理了许多疑难杂症,被尊为“女中诸葛”。其子女,或科举入仕,或从事文教,皆有所成。
上官家的其他分支,也散布各地,有的坚守田园,成为地方乡绅;有的投身文教,成为书院山长;有的则凭借家族余荫,在各级衙门担任吏员……上官乃大的血脉,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了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
时光流逝,朝代更迭。
曾经的煌煌帝国,终究难逃历史的周期律,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亡。新的王朝取而代之,旧日的繁华与纷争,都化作了史书上的几行墨迹。
上官家作为前朝显赫一时的家族,自然也受到了冲击。然而,由于其历代家主多有急流勇退的先见之明,家族并未在王朝末路的剧烈动荡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他们失去了大部分的政治特权和不菲的家产,但核心成员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那份传承了数代的精神内核,未曾丢失。
在江南某处宁静的村落,一座看似普通的宅院里,一位上官家的后人,正在教导族中孩童读书。他手中的教材,并非只有四书五经,还有先祖上官乃大的部分札记、上官守业的书信集录、上官明远的策论摘要,以及上官明轩的《海国见闻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上官乃大修仙传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上官乃大修仙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