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醒:旗帜重展六井溪
印江六井溪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灰色的营盘遗址已迎来第一批游客。山腰处的观景台上,几位背着相机的外国游客正对着崖壁上的红旗拍照,崖壁间“神兵营盘”四个红色大字在朝阳下格外醒目。当地向导杨晓燕指着营盘入口的石拱门介绍:“这里就是当年神兵操练的地方,您看门楣上的弹痕,还是1934年红军改编神兵时留下的。”游客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斑驳的石痕里仿佛还能窥见当年的烽火。
六井溪的热闹要从三年前说起。那时的营盘遗址还藏在荒草里,只有村里的老人知道这处石头垒成的院落曾是神兵聚集的地方。村支书周明贵记得,2020年春天他第一次带着县文旅局的干部来考察,拨开齐腰深的野草才找到营盘的石墙:“当时墙角都塌了,石缝里长满了荆棘,谁能想到现在每天能来上千游客。”改变始于一次偶然的抖音拍摄——县里的宣传干事用手机拍下营盘遗址的残垣断壁,配上“你不知道的黔东神兵故事”的文案,没想到一夜之间获赞十万,评论区里满是“想去看看”的留言。
如今的六井溪营盘早已换了模样。修复后的石墙保留着原始的斑驳质感,入口处的展示牌上,神兵当年的黄旗与红军的红旗并排悬挂,图文并茂地讲述着“神兵改红军”的历史。58岁的村民王秀兰正坐在文创摊位后,手里绣着印有神兵铜铃图案的手帕:“我娘家爷爷就是当年的神兵,他总说当年举着黄旗闹革命,后来跟着红军换了红旗。现在我绣这些手帕,就是想让游客知道这段故事。”她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手帕上的铜铃图案随着手腕翻动闪闪发亮,这是她根据爷爷留下的铜铃纹样改良的设计,单月就能卖出三千多条。
营盘深处的“神兵议事厅”里,一场沉浸式情景剧正在上演。村民扮演的神兵们举着黄旗呐喊,突然红旗从后台冲出,演员们当场“撕下神符换红星”,引得台下掌声雷动。扮演神兵首领的村民周大伯今年65岁,他的祖父曾是六井溪神兵营的文书:“我爷爷说当年神兵信‘刀枪不入’,直到红军来了才明白,真正的力量是团结。现在我演这个剧,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咱这营盘不光有故事,还有咱祖辈的血性。”剧终时,全体演员举起“民族团结”的横幅,游客们纷纷上前合影,手机闪光灯在古朴的石屋里此起彼伏。
文旅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六井溪村原来的土坯房大多改成了民宿,村民周玲的“神兵客栈”里,墙上挂着神兵当年的兵器仿制品,床头摆着印有营盘故事的文创书签。“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周玲一边给游客端上油茶一边说,“现在客栈旺季时天天满房,我还雇了两个贫困户帮忙,大家一起挣钱。”客栈外的停车场里,来自重庆、湖南的旅游大巴排起了长队,车牌号里的“粤”“沪”字样,印证着六井溪的游客早已跨越省界。
傍晚的六井溪响起了抖音神曲,几个穿着汉服的姑娘在营盘广场上直播跳舞,身后的红旗与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杨晓燕翻着手机上的后台数据笑着说:“我们的#神兵营盘话题播放量已经破亿了,好多游客都是看了抖音专程来的。”广场角落的快递点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文创产品,寄往全国各地的包裹上都贴着营盘的风景邮票。夜色渐浓,营盘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崖壁上的红旗,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坨底火:铜铃摇醒山货路
德江稳坪镇的坨底村营盘比六井溪更添几分野趣。这座藏在密林里的营盘以“铜铃传讯”的典故闻名,当年神兵靠铜铃声传递军情,如今铜铃声成了吸引游客的“暗号”。清晨的营盘入口,村民李大叔摇着铜铃迎接游客,清脆的铃声穿过树林,惊起几只白鹭:“这铃铛是按当年的样式做的,游客来都要摇一摇,说能沾沾福气。”他身后的展柜里,摆满了大小不一的铜铃文创,最小的钥匙扣能发出同样清脆的声响。
坨底村的走红离不开抖音上的“铜铃挑战”。去年夏天,当地文旅干部带着村民拍了段视频:镜头从营盘遗址摇到村民摇铃的特写,配上“听,88年前的军情暗号”的文案,发起“谁能摇出最标准的铜铃声”挑战。视频发布后,不仅引来百万点赞,还吸引了不少网红专程来打卡,坨底营盘的搜索量一夜之间增长了20倍。“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挑战摇铃,我们还专门设了‘铜铃达人榜’,”村主任李军指着营盘墙上的榜单说,“你看这榜首的小姑娘,摇铃视频在抖音上有500多万赞呢。”
营盘旁的“神兵市集”里热闹得像过年。村民们摆的摊位上,既有坨底特产的野生猕猴桃、高山茶叶,也有印有神兵故事的T恤、折扇。62岁的张奶奶正用传统方法制作“神兵法饼”,这种当年神兵行军时的干粮,如今成了游客必买的网红零食。“我这饼子用的是当年的老方子,就是多加了点糖,”张奶奶给饼子盖上红色的印章笑着说,“游客都说吃着香,其实当年哪有糖啊,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她的摊位前扫码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一天的销售额比以前种地一个月还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