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科大学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一场备受期待的健康讲座即将拉开帷幕,主讲人是在医学领域深耕多年,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与身心医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张教授。他将结合中医原理和心理学原理,为大家揭开高血脂与心梗之间那层神秘的面纱。
讲座伊始,张教授便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家觉得,为什么看似平常的高血脂,却可能引发心梗这样严重的疾病呢?”紧接着,他讲述了一位患者的真实案例。这位患者是一位50多岁的上班族,平时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常常大鱼大肉,还喜欢抽烟喝酒。前段时间单位体检,结果显示他血脂偏高,可他却没当回事,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胸口剧痛,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结果是急性心梗。好在抢救及时,这位患者才捡回一条命。这个案例让在场的听众们唏嘘不已,也对高血脂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从高血脂到心梗,其实只有短短的三步。”张教授的声音在礼堂里回荡,“这三步,正是今天大多数疾病走向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理解了这个,不仅能明白心脏病的底层逻辑,还能看透其它很多种疾病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在高血脂发展过程中,及时按下暂停键。”
第一步:外来入侵
“大家可能会疑惑,高血脂不是我们身体自身的血脂吗,怎么会是外来入侵呢?”张教授提出疑问后,开始详细解释。正常的血脂在血管里可以畅通无阻,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自己人”。但有两件事会让它“叛变”。
一是血脂本身的变形。关键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构极为复杂,包含众多磷脂分子、胆固醇分子等。当它遇到氧化应激产物,就容易被氧化变形。而氧化应激产物的产生,和高盐、高油、高热量饮食,睡眠不足、压力大、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久而久之,LDL-C外表变得张牙舞爪,结构也发生改变,失去锚定区,无法正常停靠卸货,只能在血管里堆积。
二是血管壁发生损伤。血管里分叉、拐弯的地方,血流冲击力大,血管壁容易受损。高血压、高血糖等因素,也会损伤血管壁细胞。当血脂变得张牙舞爪,血管壁又凹凸不平时,血脂就容易陷进血管壁表层,堆积起来,从“自己人”变成了被免疫系统视为“敌人”的外来入侵物种。
第二步:免疫对抗
“当血脂被认定为‘敌人’后,我们的身体会本能地启动免疫对抗机制。”张教授接着说,“这是身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本能,就像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无论是皮肤上的小伤口感染细菌,还是全身蔓延的病毒、肿瘤细胞,免疫系统都会迅速出击,全力消灭敌人。”
当血脂进入血管壁,免疫系统就会启动炎症反应来对抗。各种炎症细胞蜂拥而至,尤其是吞噬细胞,会吞噬堆积的血脂,试图降解、消灭它们。但问题是,血脂并非真正的外来物种,吞噬细胞吞噬脂蛋白球后,无法让其消失,反而形成泡沫细胞。随着时间推移,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
为了维持斑块稳定,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加固”,堆上其他物质,就像给斑块戴上了“帽子”。此时,从表面上看,血管管腔没有狭窄,血流也正常,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被暂时掩盖起来了。只要高血脂存在,这场免疫对抗就会一直持续。
第三步:炎症爆发
“如果免疫对抗没能消灭血脂,免疫系统就会进一步升级这场战争,进入炎症爆发阶段。”张教授神情严肃地说道。
炎症爆发意味着被掩盖的内部矛盾全面爆发。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斑块破裂,引发心梗或脑梗。随着炎症发展,原本稳定的斑块帽子变得不稳定,一旦脱落,斑块内大量促进血液凝固的炎症物质就会流入血管,瞬间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梗或脑梗便接踵而至。
还有一种相对“幸运”的情况,即血管变狭窄。斑块破裂后若血管没有完全堵塞,而是自行修复,反复几次后,血管就会像皮肤伤口结疤一样,形成疤痕,导致血管狭窄,引发反复的心绞痛、脑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心脏功能衰竭、神经功能减退。
“大家看,从高血脂到心梗的这三步,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并非外界真正的敌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张教授语重心长地强调,“免疫系统本是保护我们的坚固盾牌,但一旦错认敌人或免疫对抗过度,受伤的就是我们自己。”
中医视角:病在血液,其源在脾
讲完现代医学对高血脂到心梗的解析,张教授话锋一转,引入中医理论。“在中医看来,高血脂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生理病理及常见并发症,可参考湿阻、痰饮、瘀血、胸痹、眩晕、肥胖等进行辨治。”
张教授详细阐述道,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病在血液,其源在脾”。血脂就如同营血津液,是人体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正常情况下,会布输全身,滋养脏腑。一旦脾失健运,不能分清泌浊,水湿就会停聚成湿,湿聚成浊,浊聚成痰,痰入血脉,痰瘀互结,就会形成高脂血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