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讲台下拿出个砂锅,里面炖着五颜六色的杂粮:“我奶奶今年八十多,血脂比很多年轻人都好。她的秘诀就是‘杂’——早上喝杂粮粥,中午吃糙米饭,晚上用玉米碴子煮糊糊。她说‘庄稼长得好,得多种种子;身体想结实,得吃全谷物’。”
台下有人掏出手机拍照,余老师也拿出笔记本,一笔一划地记着。她想起自己总给学生做榜样,说“写作文要真情实感”,可对待自己的身体,却像在写敷衍了事的流水账。
“运动也很重要,但不用追求‘跑马拉松’。”许宴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公园里散步,手里摇着个计步器,“每天走六千步,比周末突击跑十公里管用。就像给花浇水,每天浇一点,比一个月浇一次强。”
余老师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晚饭后陪老周散步。”她想起老伴总说“年纪大了走不动”,其实是自己懒得动,每次都找借口“还要批改作业”。
讲座中场休息时,余老师犹豫了半天,还是走到许宴面前,从帆布包里掏出了自己的化验单。“许医生,您帮我看看……”她的声音有点发颤,像个等待宣判的学生。
许宴仔细看了看,眉头轻轻皱了下:“甘油三酯确实偏高,不过还没到必须吃药的地步。您是不是爱吃甜食?”
余老师红了脸:“我……我喜欢吃糯米糍,每次路过甜品店都忍不住买两个。”
“那咱们先从‘戒甜’开始。”许宴从抽屉里拿出张食谱,上面用彩笔标着“可吃”和“少吃”,“您看,把糯米糍换成山药糕,把蛋糕换成烤南瓜,既满足甜味,又不升血脂。我再教您个小窍门:把甜品店的微信删了,路过时就不会忍不住了。”
他顿了顿,又说:“小杰克的爸爸,其实上周我见过。他的血脂报告早就亮红灯了,但总说‘工作太忙,没时间管’。现在躺在ICU里,每天的治疗费够他请个营养师调理一年了。”
余老师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想起小杰克那天怯生生地问她:“余老师,爸爸什么时候能回家给我讲故事啊?”她当时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快了”,可心里却没底。
“很多人觉得‘我还年轻,身体扛得住’,”许宴把化验单折好递给她,“可血管的磨损是不可逆的,就像轮胎,磨薄了就容易爆。咱们当老师的总说‘防患于未然’,对身体也该这样。”
下半场讲座,余老师听得格外认真。许宴讲了如何看懂血脂化验单,哪些食物是“血管清道夫”,哪些是“血脂加速器”。他还教大家做“手指操”,说“没事多活动手指,能促进血液循环,比打麻将强”。
讲座结束时,许宴给每个人发了张“血脂监测表”,上面印着卡通的日历,每过一周就画个小爱心。“请大家把这张表贴在冰箱上,”他笑着说,“每周测一次血压,每月查一次血脂,就像给身体做‘定期保养’。咱们当老师的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健康也是这样。”
余老师走出活动中心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温暖的橘色。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了菜市场,买了山药、南瓜和玉米碴子。路过甜品店时,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进去,只是在心里默默说:“等血脂降下来,再奖励自己一个糯米糍。”
回到家,老周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看见她手里的菜,愣了愣:“今天怎么买了这么多粗粮?”
余老师把菜放进厨房,走出来时手里拿着两张“血脂监测表”。“老周,”她把其中一张放在他面前,“咱们从明天开始,一起‘交作业’好不好?”
老周看着表上的小爱心,突然笑了:“是不是今天听讲座被教育了?”
“不是教育,是学习。”余老师挨着他坐下,像当年第一次约会时那样,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许医生说,好身体不是天生的,是学出来的。就像咱们教学生,不是逼出来的,是带出来的。”
老周拿起监测表,用手指了指第一个格子:“那明天早上,我陪你去公园散步?”
“还要喝杂粮粥。”余老师补充道,眼里的光像窗外的夕阳,暖融融的。
她想起许宴最后说的话:“高血脂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故犯’。对自己的身体多一分耐心,就是给家人少一分担心。”此刻她终于明白,那张小小的化验单上,省略的不是数字,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责任。
第二天早上,余老师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两碗冒着热气的杂粮粥,旁边放着两张并排的监测表,第一个格子里都画了颗小红心。配文是:“教育学生要循序渐进,对待身体也是。”
下面很快有了评论,是小杰克的妈妈:“余老师,等孩子爸爸出院,我们也跟着您学!”
余老师笑着回复:“欢迎加入‘健康学习小组’,咱们一起毕业。”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粥碗上,热气袅袅升起,像在写一首关于希望的诗。余老师知道,改变或许很难,但就像教学生写作文,只要开始动笔,就不算晚。而那些藏在血脂化验单里的省略号,终将被一个个踏实的改变,填满成温暖的句号。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