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中兴 - 拨乱反正与盛极而衰 (公元前87年 - 公元前48年)
1:未央宫里的“小大人”与定海神针(公元前87年)
未央宫宣室殿的御座,对于八岁的刘弗陵来说,实在太高、太大了。他小小的身躯陷在华贵的锦垫里,宽大的玄色冕服拖曳下来,几乎盖住了脚面。十二旒白玉珠串在他眼前晃荡,挡住了部分视线,却挡不住殿下那一排排身着深色朝服、肃穆而立的大臣们投来的复杂目光——探究、忧虑、甚至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空气里弥漫着沉重的檀香和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小皇帝几乎喘不过气。他下意识地偷偷望向御阶右侧,那里站着一个人。
大将军霍光,身姿挺拔如松,身着绛紫色朝服,腰悬代表无上权柄的宝剑(武帝特许“剑履上殿”),面容沉静如水。他没有看小皇帝,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眼神锐利而沉稳,仿佛能洞穿人心。整个大殿,因他的存在而保持着一种奇异的、紧绷的安静。当丞相田千秋代表百官,用苍老而恭谨的声音奏报完第一项政务请示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上那个小小的身影上。
刘弗陵的小手紧张地抓着袍袖,指节发白。他张了张嘴,稚嫩的童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却带着明显的迟疑:“……此事……依……”他卡壳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霍光。
霍光适时地向前迈了一小步,动作不大,却瞬间吸引了所有注意力。他微微躬身,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沉稳有力,如同磐石落地:“陛下,臣以为,丞相所奏河内郡水患赈济事宜,事关民生疾苦,刻不容缓。当依丞相所请,立即开仓放粮,并遣御史监临,以防中饱私囊。请陛下圣裁。”他说完,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望向刘弗陵。
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浮木,刘弗陵立刻顺着霍光的话,用力地点点头,努力模仿着记忆中父亲威严的语气,提高了点声音:“大将军所言极是!准丞相所奏!即刻…即刻去办!”说完,他悄悄松了口气,小胸膛微微起伏。
殿下的田千秋及百官躬身领命:“陛下圣明!大将军明断!”朝会终于得以继续。每一件政务,无论大小,几乎都循着这个模式:霍光深思熟虑后提出处置意见,小皇帝依言“圣裁”,百官领命执行。效率竟是出奇的高。散朝后,霍光并未离去,他走到御座前,单膝微曲,让自己的视线与坐在高处的孩子平齐。
“陛下今日在殿上,应对得体,已具天子威仪。”霍光的声音少了朝堂的冷峻,多了几分长者的温厚。
小皇帝眼睛亮了亮,随即又有些沮丧地问:“大将军,弗陵……是不是很没用?好多事情,弗陵都不懂……”
霍光正色道:“陛下切莫如此想。陛下年幼,正是勤学之时。臣等辅政,分所应当。待陛下年长,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自然能总揽万机。陛下今日能明辨是非,采纳善言,已是极为难得。”他顿了顿,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眸,加重了语气,“陛下只需记住一件事:您是大汉天子。臣霍光,还有金叔叔(金日磾)、田丞相,所做一切,皆为陛下,为汉室江山稳固。”
这番话如同定心丸。刘弗陵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忠诚,用力地点点头,小手不自觉地伸出,轻轻抓住了霍光宽大的衣袖一角。霍光心中一软,没有抽开,只是温和地嘱咐:“陛下累了,让宫人伺候您回宫歇息吧。”
看着小皇帝被宫人簇拥着离开大殿,霍光缓缓起身,脸上的温和迅速褪去,恢复了惯常的冷峻。他走到空旷的大殿中央,环视着这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殿堂。烛光将他高大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冰冷的地板上。
压力如山! 武帝临终托孤的重任压在肩头,容不得半分差错。内有幼主需悉心教导、小心保护;外有蠢蠢欲动的宗室藩王(如广陵王刘胥、燕王刘旦)、各怀心思的朝臣;帝国在武帝末年连年征战、巫蛊之祸后留下的巨大创伤——民生疲惫、府库空虚、人心浮动……每一项都足以倾覆这看似平稳的航船。
霍光深吸一口气,眼神锐利如刀。他深知,自己必须像一把最精准的尺子和最坚固的盾牌。辅政大臣,绝非仅仅是代行君权。他要做的,是稳住这艘经历了惊涛骇浪的帝国巨舰,修补它的创伤,照顾好它的继任船长,并清除掉所有试图凿沉它或抢夺船舵的人! 为了不负先帝之托,为了这大汉江山!他握紧了腰间的剑柄,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宣室殿,背影融入殿外沉沉的暮色之中。未央宫的夜晚,才刚刚开始。
本章警示: 未央宫御座上的小小身影与阶下沉稳如山的大将军身影共同告诉我们:真正的担当,不在于独揽大权,而在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忠诚为舵,以责任为帆,护卫稚嫩的希望穿越迷雾重重。
2:暗流涌动未央宫(公元前80年前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天朝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