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秋,晋北某处临时战地医院。
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远方偶尔还有零星的枪炮声回荡在山谷间,但已不似往日那般密集。林闻溪站在医院门口,望着远处山峦间升起的晨曦,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仍混杂着火药和血腥的气味,却也多了一丝久违的安宁。
“林主任,最后一批重伤员已经安置妥当。”年轻的护士小李轻声报告,脸上带着连日劳累的疲惫,眼中却闪着光,“听说日本人真的要投降了?”
林闻溪微微颔首,目光仍望着远方:“消息已经传开了,应当不假。”
院内,伤兵们或躺或坐,有的已经得知消息,正低声交谈着,脸上带着不敢相信的喜悦;有的仍沉浸在对战争的恐惧中,眼神空洞地望着帐篷顶。林闻溪缓步穿过病床之间的过道,不时停下为伤员诊脉、查看伤口。
“大夫,我的腿还能保住吗?”一个看起来不到二十岁的小战士怯生生地问,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林闻溪俯身检查他被炸伤的小腿,伤口已经化脓,散发着不好的气味。他温和却坚定地说:“放心,我会尽力。你这伤虽重,但还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小战士松了一口气,眼中泛起泪光:“我还想回家种地呢...”
这句话刺痛了林闻溪的心。八年来,他听过太多类似的愿望——回家娶媳妇、看爹娘、种地、做生意...简单而平凡的梦想,在战火中却成了奢望。
正当他为小战士清理伤口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闹。马蹄声由远及近,最终在医院门口停下。
“林主任!紧急通知!”通讯员跳下马,顾不上擦汗就将一份文件递到林闻溪手中。
是边区政府的调令。鉴于战争即将结束,需要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医疗干部转向民生建设。林闻溪被任命为边区医疗重建总指挥,三日内前往延安报到。
夜幕降临,林闻溪独自站在医院后的小山坡上,远眺着点点灯火。八年前,他带着医者救死扶伤的初心离开北平,这些年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见证了太多生死。如今烽火将熄,新的使命却刚刚开始。
“听说你要走了?”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是顾静昭,这些年来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他心中特殊的存在。
林闻溪没有回头,只是轻轻点头:“你知道了。”
“医疗重建总指挥,非你莫属。”顾静昭站到他身旁,夜风吹起她额前的散发,“这些年,你不仅救人,还想出了那么多改善医疗条件的办法。现在是时候大展拳脚了。”
林闻溪沉默片刻,道:“前方或许比战场更难。战后必有疫病流行,医疗资源匮乏,百废待兴...”
“但你已经有想法了,不是吗?”顾静昭太了解他了,“我见过你那些画满草图的笔记本。流动医疗队、中药规模化种植、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
林闻溪终于露出一丝微笑:“知我者,静昭也。”
二人并肩而立,望着远处逐渐亮起的星辰。战争结束了,但另一场“战争”刚刚开始——一场关乎亿万同胞健康的“战争”。
三日后,林闻溪简单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医院的医护人员和能走动的伤员都出来送行。
“林大夫,多谢您的救命之恩!”那位小战士拄着拐杖,坚持要站起来送行。
林闻溪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养伤,将来建设新中国,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
启程前,他最后巡视了一次医院。在这里,他送走了无数生命,也挽救了无数生命。每一顶帐篷,每一件器械,都记载着生死瞬间。
马车缓缓而行,扬起一路尘土。林闻溪回头望去,战地医院渐渐消失在视野中。他摸了摸随身携带的医箱,里面不仅有医疗器械,还有这些年来记录的十几本笔记——无数病例数据、药方改进方案、医疗组织构想...
道路两旁,开始出现返回家园的百姓身影,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脸上带着希望与迷茫交织的神情。一个小女孩蹲在路边咳嗽,母亲无助地轻拍她的背。
林闻溪让车夫停下,下车为小女孩诊脉。“只是受了风寒,”他安慰忧心忡忡的母亲,从医箱中取出一些草药,“煎服三日,当可好转。”
母亲连声道谢,几乎要跪下:“大夫,这一路回来,病了好多人,没处看病,没处抓药啊...”
这句话深深印在林闻溪心中。马车继续前行,他拿出笔记本,迅速写下:“战后医疗首要问题:流动人口疫病防治、药材供应、基层医疗点建设...”
到达延安时已是傍晚。夕阳余晖中,宝塔山的轮廓格外清晰。与战地医院的简陋不同,这里已经有了些许新气象。街上行人多了,店铺开了不少,甚至有了一个小小的图书摊。
报到后第二天,林闻溪立即参加了边区卫生工作会议。会议上,各方汇报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峻。
“...战后返乡人流密集,霍乱、疟疾在多个地区爆发。” “...药材极度短缺,尤其是西药,几乎无法供应。” “...农村医疗点十室九空,要么被毁,要么缺医少药。” “...更严重的是,很多传统中医因为战乱流失,或者年事已高,后继无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针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