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燃炬,家国情长
暮色漫进上海老弄堂时,客堂间的灯已经亮了。暖黄的光透过蒙着薄尘的玻璃,落在八仙桌上——刚从社区活动带回的印花毛巾搭在桌边,织了一半的米白小袜子搁在竹篮里,还有那袋套中的饼干,被奶奶小心地收在铁皮糖盒里,说是要留给韩枚。
桂姨正系着围裙收拾碗筷,搪瓷碗碰撞的轻响混着自来水的“哗哗”声,在老房子里漾开。奶奶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那块刚剪过的头发,指尖轻轻摩挲着:“今天那剪头发的小伙子,手真轻,说话也软和,临走还叮嘱我天冷戴帽子,多贴心。”
“可不是嘛!”桂姨端着洗好的碗出来,用干布擦着碗沿,“还有教手指操的那个小姑娘,笑起来俩酒窝,我看她给张阿婆揉胳膊,揉得可认真了,比亲孙女还亲。现在的年轻人,真好,有活力,心也善。”
奶奶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弄堂里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线下,几个穿着蓝马甲的志愿者还在帮独居的王爷爷搬煤球,小伙子们扛着煤球筐,脚步轻快,笑声传到老远。“你看他们,一点不嫌弃脏累,换以前的年轻人,哪肯干这个?”奶奶叹着气,语气里却满是欣慰,“青春啊,就是好,像早上的太阳,亮堂堂的,照着人心里都暖。”
桂姨擦完碗,在奶奶身边的小凳子上坐下,拿起竹篮里的毛线,帮着绕成线团:“说起年轻人,我得跟您说个事。韩枚前两天视频,跟我说她在贵州大学,也是社区志愿者,还是资深的呢!”
“哦?”奶奶眼睛一亮,直起身子,“韩枚也做这个?她一个学生,学业不忙吗?”
“忙归忙,她挤时间呢。”桂姨手里的毛线团越绕越大,语气里满是骄傲,“她说学校附近的社区里,有好多留守老人,她每周都去帮老人教智能手机,还陪老人聊天。上次社区办文化活动,她还把贵州的老手艺带到活动上,教孩子们扎染,说要让娃娃们知道老祖宗的好东西。”
奶奶听得入了神,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藤椅扶手:“这孩子,有心了!教老人用手机,是帮他们跟上时代;教孩子老手艺,是把根留住。这可不是简单的跑腿帮忙,是做大事呢!”她顿了顿,拿起桌上的宣传单,指尖划过“银龄暖聚”四个字,“你看咱们社区的志愿者,是把温暖送到家门口;韩枚在贵州做的,是把文化传下去,把善意撒开去。都是一样的好,一样的有意义。”
桂姨笑着点头,想起韩枚视频里说的话:“韩枚还跟我说,她在贵州认识了个做银饰的阿婆,阿婆手艺好,就是没人学,她就帮阿婆拍视频,发在网上,现在好多年轻人找阿婆订银饰,阿婆的日子都好过多了。她说,做公益不是光给钱,是帮人找到能一直走下去的路。”
“这话说得对!”奶奶猛地拍了下藤椅扶手,声音都提高了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韩枚这孩子,年纪不大,看得比谁都透!这就是有格局,心里装着别人,装着事,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她拿起织了一半的小袜子,手指捏着织针,眼神里满是期许,“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是栋梁!你想啊,她在贵州帮着手艺人,帮着老人,帮着孩子,就是在给那块土地添光添彩,就是在给咱们国家攒力气。”
窗外的弄堂里,志愿者们搬完煤球,正陪着王爷爷说话,王爷爷的笑声传进来,混着小伙子们的回应,格外热闹。奶奶望着那片暖黄的光,语气变得深沉:“以前总说,国家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我还不信,觉得他们娇生惯养,扛不起事。现在看看,咱们社区的志愿者,韩枚,还有守白、研新、一诺,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地方,做着有用的事?”
“守白写小说,把老祖宗的神话、哲学揉进去,让年轻人爱上东方文化;研新在单位踏实做事,不耍滑头;一诺暂停工作带孩子,也是在尽为人母的责任,还想着用‘晶金成长记’传递温暖;韩枚更不用说,在贵州扎根,做公益,传文化。”奶奶掰着手指,一个个数着,眼里闪着光,“他们看似做的都是小事,可小事堆起来,就是大事!社区暖了,邻里亲了;文化传了,手艺活了;人心齐了,国家就强了!”
桂姨听得心里热乎乎的,她想起自己老家的村子,以前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村里也有了志愿者,帮着老人看病,帮着村里卖山货,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不是嘛!我老家现在也这样,志愿者帮着修水渠,教村民种果树,村里的孩子也能上好学了。韩枚说,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出点力,日子就越来越好,国家就越来越有希望。”
奶奶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温水,语气里满是感慨:“我活了八十多岁,见过苦日子,也见过现在的好日子。以前觉得,国家强大是大人物的事,跟咱们小老百姓没关系。现在才明白,国家就是咱们一个个小家庭,一个个社区,一个个像韩枚这样的年轻人撑起来的。”她指了指客堂间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那是太爷爷年轻时在工厂做工的照片,“你太爷爷当年在工厂,兢兢业业,就是想让家里人过好点;现在韩枚做公益,研新踏实工作,也是想让身边的人过好点,让国家过好点。这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根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萌宠特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