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货想了想,想把生意扩大,而且能做持久,于是直接找到牛野,提出生产那边钱他可以不要,但双方需要合资成立一个小贸易公司。
作为原始股东,他要有这个小贸易公司垄断龙门吊的销售权,而且原始股东先占贸易公司的百分之十,而作为发明人的牛野也占百分之十,剩下的百分之八十按照真实投入计算。
这个英国佬也精明,他把赚的75两全部拿出来,就看牛野能拿出多少了?牛野也把全部的81两拿了出来,
最后,爱德华也拿出了81两,于是两人在贸易公司各占百分之五十,产品采购价定为5两银子,两年之内不能随意调价。双方签了合同,小贸易公司正式开张。
船上也有人觉得爱德华赚的太多,但牛野却说出了一个道理,“他会负责将龙门吊卖去欧罗巴和美洲,那是一个大市场,我们会有做不完的活,一直有收入。不然,就眼前的几个港口,能卖多少台?”
这个时候,海佬都已经知道欧罗巴和美洲了,他们也知道西人的船队很多,于是也就不再闹意见了,反正现在收入其实真的挺好。
到九月中,东北风来了,整个大海都很安静,航行非常顺利。
船上的这群人,用十五天就交付了二十套小龙门吊给弗朗基的货船。
又用了十五天,在抵达大城府的前夜,他们又搞出了二十套小龙门吊,被爱德华用一百两银子全部买下。
这一路,他们建造了四十套小吊车,总共收入了200两白银。牛野这一次没有从生产里分钱,成本用去40两,所有真正有手艺,正式参与的20人,分掉剩下的140两白银,每人7两白银。陈老豆三人分了十两,还有十两,帮忙的人平分了。
在大城府的码头,实际演示下,二十套滑轮小龙门吊,一天就卖完了,牛野直接分了五十两白银。
第二天他们又收到了二十套的订单,原来有沿河运输的船只看到了,他们在海运码头看到了这玩意,也需要订购。
这一次还是老套路,大城府比马尼拉大多了,有十几个铁匠铺都接到了订单,全力开工,一次性下定了六十套铁器组件。
四天以后,当船队要出发的时候,他们不但交付了二十套吊车,还在大城府找到一个商家一次性买下了他们多出来的十套,这已经是生产组的极限。
牛野的资产再次来到75两。
现在,整个广福源号其实已经开始进入了自动工作状态,牛野和爱德华合起来掏出30两白银就购买了能够制造五十套小龙门吊的优质原材料,包括原木,绳索,润滑油和铁料。
现在,所有广福源的有手艺的在拼命做,没手艺的在学,反正已经进入产业自动化流程了。
现在,爱德华带着身上有六十两白银的狗大户在大城府四处溜达。
1800年10月6日的午后,大城府的街头像一口沸腾的铁锅,热浪裹挟着香料、牲畜和人群的气息。牛野抱着刚劈开的椰子,用一根细竹管轻轻啜饮,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几分暑气。他走得很慢,目光贪婪地扫过街边的每一处细节——赤膊的暹罗铁匠正抡着铁锤敲打弯刀,商贩们用夹杂着泰式英语的腔调叫卖丝绸和香料,远处佛塔的金顶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爱德华走在前面,步履匆匆,时不时停下与摊贩讨价还价。牛野跟在后面,像只好奇的猫,对这座城市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听懂了几个本地人用破碎的英语与爱德华交谈,虽然语法混乱,但意思倒也明白。
忽然,一家武器店的招牌吸引了他的注意——铁匠铺的招牌上挂着几把弯刀和火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牛野停下脚步,目光立刻被店内琳琅满目的武器吸引。
火枪、短剑、燧发枪……各式各样的冷兵器整齐地陈列在木架上。他随手拿起一把荷兰造的火绳枪,手指摩挲着枪管,感受它的重量和工艺。店主是个留着络腮胡的混血商人,见状立刻凑上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介绍:“先生,这把枪来自巴达维亚,射程远,火力猛!”
牛野点点头,却没急着买,而是继续在货架间游走。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一把法国1777式燧发滑膛步枪上——枪管厚实,做工精细,击锤和燧石的构造让他眼前一亮。他拿起枪,仔细端详,甚至拆开枪机检查内部结构。
“喜欢这把枪?”爱德华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挑眉问道。
牛野点点头,用流利的英语问老板:“多少钱?”
“大人,这把枪要35两银子。”混血老板说道。
爱德华一听,立刻皱眉:“什么?在英国,这种货色最多十五两!”他开始砍价,手指在柜台上敲得啪啪作响,嘴里不停地说着“太贵了”“我出不起”“你们抢劫吗”之类的话。
牛野却没理会他的抱怨,而是继续把玩那把法国步枪。枪非常新,保养的很好,枪管足够厚实,如果稍加改造,或许能改出些花样……他的思绪已经飘远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800年之龙腾四海请大家收藏:(m.qbxsw.com)1800年之龙腾四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