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连本带利绝不拖欠。"孟浩信誓旦旦地保证,转头又招呼店员:"花花别守店了,你沁姐要请客。"
"真的吗?太棒了!"花妍兴奋地从柜台蹦出来,满眼期待地望着黎沁。
孟浩总爱约在这家茶馆谈事,黎沁渐渐和这位娇小的女大学生熟络起来。她莞尔一笑:"当然可以,一起吧。"
"就是,别见外。你沁姐一部戏能挣好几十万,标准的白富美。待会点菜专挑贵的,低于四位数的菜她看都不看。"
"孟浩你...行,我记下了!"
九月底,中秋假期刚过,孟浩代表弧光影视与乐时网正式签约,《灵魂摆渡》网剧项目启动。
三百万资金到账后,孟浩首次以制片人身份展开筹备工作。
财务组率先成立,乐时网派来一名中年会计和年轻出纳,负责监管剧组各项开支。
孟浩先给自己结算了编剧费和制片费,共计十五万。若非真心想拍这部剧,他完全有办法卷款跑路——影视圈的老手们对付投资人向来手段高明。
不过他没这打算。这笔钱要先还清公安局的五万欠款,再偿还黎沁的借款,付完房租和茶馆赊账后,大概能剩七八万。这已是他毕业后最大的一笔收入。
"打工终究只是过渡,创业才是致富之道。"孟浩看着银行余额感叹道。
接下来他火速与黎沁和五百签订合约。此前虽已达成投资意向,但资金未到位前他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影视圈临时撤资的情况屡见不鲜。
五百的导演合约较为简单,主要约定薪酬、工作内容和剪辑权等条款。而黎沁的演出合约则复杂得多,光是待遇要求就列了两页纸:档期安排、住宿标准、餐饮要求、助理人数,甚至细致到专属休息室和化妆师...
"大姐,咱们剧组什么条件你不清楚?跟我开什么玩笑?"孟浩拍着合约文件,一脸难以置信地瞪着黎沁。
黎沁慌忙收回那份厚重的合约,脸上闪过一丝窘迫:"不好意思,拿错了,这是我工作室的标准模板。"她重新抽出一份明显单薄许多的合约递给孟浩,"这份才是我们要签的。"
孟浩轻挑眉梢,仔细翻阅着新合约。这份确实简洁明了,仅包含拍摄档期、工作时长、住宿安排等基本条款。
"你也明白,"黎沁露出甜美的笑容解释道,"演员有时候需要提出些'夸张'要求,才好和制作方周旋。"
这点孟浩深有体会,这是演艺圈常见的谈判策略。平心而论,黎沁列出的条件已经相当务实——或许与她目前的知名度有关。
在过往的剧组经历中,孟浩见识过更离谱的大牌艺人。
有人坚持要在片场配备专属房车替代休息室;
还有人要求剧组专门雇佣助理照料其宠物犬。
但若论难伺候,歌手群体才是真正的"天花板",尤其是摇滚乐队成员。
孟浩有位媒体从业的朋友,操办过多次音乐节。最令他崩溃的一次,是凌晨三点被要求横跨两个城区,只为购买某个小众品牌的现炸薯条。
"那位大爷声称,只有这个牌子的薯条够新鲜,吃别的会咳嗽。"朋友当时气得想把生土豆塞进对方嘴里。
签完合约后,黎沁只需研读剧本,等待后续试妆和开机。而孟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外行人常误以为剧组结构简单,无非导演、演员、摄像加几个助手。
实则正规剧组的组织架构堪比中小型企业,分为创作核心、演员阵容和技术保障三大板块。
以创作核心为例,下设制片、导演和编剧三个分支:
制片组包含制片人、执行制片、制片主任等十余个岗位;
导演组涵盖总导演、执行导演、场记等职位;
编剧组相对精简,通常只有总编剧及助理。
演员阵容同样层级分明:主角、配角、客串演员、跟组演员、群众演员等。
技术保障部门最为庞杂:场务、美术、服装、化妆、摄影、灯光、录音等近十个专业组别,常规剧组规模可达四五十人。
《灵魂摆渡》作为三百万投资的单元剧,虽不必配备完整编制,但基础团队仍需二十余人方能运转。
孟浩一个人联系这么多人肯定忙不过来,开机后的协调工作也是个难题。
眼下他最需要的是找个靠谱的执行制片,组建制片团队,负责前期筹备和后续管理。
好在京北影视城不缺这类人才,随便吆喝一声就能招到不少合适人选。
但为了配合默契,孟浩还是决定找熟人。
他联系了刘执,一个同龄的年轻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对剧组运作门儿清。
刘执高中毕业后北漂多年,从打杂的场务一路干到现场统筹,靠的就是机灵和肯拼。
两人在连续两个剧组相遇,孟浩主动结交,渐渐成了朋友。
虽然刘执不算行业大拿,但在京北影视圈人脉很广——这正是孟浩最看重的。
京北CP区一条窄巷口,工人们正装修一家挂着"444号"诡异招牌的店铺,路过行人纷纷侧目——这荒僻地段开便利店能赚钱?连殡葬店都知道起个吉利名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