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遇到演员与角色不符的情况,剧组要么当场婉拒,要么稍后通知。但考虑到是李依桐特意推荐的朋友,加上听说了她被公司雪藏的遭遇,孟浩实在不好直接回绝。
她并非刻意夸大,只是想到对方专程因自己而来,若最终落选难免难堪。
孟浩若知晓她的心思,定会不以为然——业内试镜推荐本就是人情往来,成败皆在演员自身。
说到底,李老板终究阅历尚浅。
孟浩自然不会因推荐情面勉强凑合角色。但也不必直接回绝,单元剧角色众多,调整便是。
当然,这需征得对方同意。
他开门见山告知金辰原定角色不符,同时提出另一个单元女主邀约。
"能先了解故事脉络吗?"谈及正事,金辰神色渐肃。
"第二季开篇单元《赤伶》。"
"赤...伶?"
"赤为朱红,伶指古时乐师,后泛指艺人。"孟浩详解,"可解作红装艺伶,亦或是'位卑未忘忧国'的赤子艺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金辰沉吟,"像是抗战题材。"
"正是。"孟浩颔首,"讲述乱世中微末之人以命抗争的故事。"
故事始于烽火连天之年。侵略者借"医疗研究"之名行人体实验之实。名伶玉兰被迫为敌演出,意外发现其 。
这位女伶与戏班众人设局,以庆宴为饵诱敌齐聚,最终引燃会场同归于尽。
多年后,敌裔在原址建起精神病院,妄图以生魂豢养恶灵。赵吏查案时魂魄受损,夏冬青与天女娅穿越时空,揭开尘封 。
"家国大义与自我牺牲。"金辰动容,"让我想起第一季的'北平一夜'。"
"动人的从来都是历史本身。"孟浩语气平静。
金辰拭了拭眼角:"所以我的角色是玉兰?"
"正是。"
“但我不会唱戏。”
“这不要紧。”孟浩解释道,“我们专门请了戏曲名家现场指导你的身段动作。你有舞蹈基础,学起来不难。至于唱段部分,可以采取后期配音。”
戏曲表演讲究台步身法,通过镜头剪辑能够快速呈现。但唱腔需要经年累月的打磨,临时抱佛脚显然行不通,配音是最实际的选择。
这并非敷衍了事,而是制作团队权衡利弊后的决定。
《赤伶》剧本情节动人,“玉兰”一角更是极具魅力。金辰稍作考虑,便接下了这个角色。
虽然没能出演最初约定的角色,但孟浩此行收获颇丰。不仅敲定了单元剧女主角,他脑海中还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能为这个单元创作一支专属配乐?
甚至可以考虑以单元剧情为蓝本,量身打造一首宣传曲。
优秀的影视配乐往往能成为作品的灵魂,许多经典镜头正是因为有了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才令人难忘。
即便是质量 的作品,也常在配乐上倾注心血,由此诞生了“烂片出神曲”的行业现象。
拍摄《灵魂摆渡》首季时,捉襟见肘的预算让孟浩只能选用基础音效库。虽然氛围营造合格,但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如今情况截然不同。凭借第一季的口碑,第二季拉投资变得顺风顺水,还接到了两个日化品牌的广告合作。
尽管广告费合计仅三十万,却标志着这个IP开始显现商业潜力。
无论是孟浩还是合作平台乐时网,都希望延续第一季的品质。有了前作珠玉在前,第二季在画面质感和叙事水准上必须更上层楼。
制作预算随之飙升,突破千万级关口,达到一千五百万规模。
对制片人而言,充裕的资金如同战场上的 储备。深谙“穷则迂回作战,富则火力覆盖”之道的孟浩,全面升级了设备、团队和制作规格。
自然,配乐水准也要同步提升。
“阿鲲老师您好,我是孟浩,之前通过电话。”
摆满乐器的录音棚里,孟浩与一位中年男子握手致意。这位业内人称“阿鲲”的陈姓音乐人,是影视配乐领域的佼佼者,曾为无数影视剧、游戏及纪录片创作音乐。
其代表作包括电视剧《红高粱》的片尾曲《九儿》,以及《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些令人食指大动的背景旋律。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擅长驾驭多种风格,无论是荡气回肠的史诗乐章,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小调,都能与作品完美契合。
孟浩对音乐不算精通,但他知道一个简单的原则——当你不确定如何选择时,"自适应"往往是最稳妥的方案。
显然,以"曲风多变"着称的阿鲲,正是这种具备强大"自适应"能力的音乐人。
事情正如孟浩预料的那样。了解到这位"制片人"的音乐水平与常人无异后,阿鲲没有纠结于曲风、类型或旋律等专业问题,而是直接向他索要了剧本。
"《灵魂摆渡》?"阿鲲扫了一眼手中的文件,略显意外地问道。
"怎么了?"孟浩有些疑惑。
"没什么,"阿鲲摇头解释,"我看过你们的第一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