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丙回道:“吾也不清楚,可以去问问。”
于是,两人又回到之前占氏粮铺。
刚好,此时占乙正忙完,有空闲了下来。
“恩人,三妹。”
占乙和占甲不同,有些矮小瘦弱,看上去文质彬彬许多。
永宁厚脸皮,也不扭捏,直接问道:“乙兄,麻烦帮忙问一下铺子里的掌柜,可需要账房?”
占乙立马答应,直接去请了掌柜。
……
不一会儿,一名长得圆润厚实的中年男人就走了出来。
占乙在一旁介绍道:“这位是粮铺的梁掌柜,姓占,名梁。”
“这位是……”
永宁可不想被说成是什么巫觋恩人了,急忙打岔占乙:“梁掌柜好,我是占乙家的远房亲戚,名永。”
她跟着商朝现在的习惯,人名一般都是单个字,字在前,姓在后,于是直接用了自己的姓。
梁掌柜眉头一扬:“尔是妇阮的亲族?”
永宁点头,占阮的丈夫是占氏家仆,梁掌柜肯定认识熟知,占阮是外来姓阮的外地人,容易假扮些。
梁掌柜和占父是老相识,面子还是要给的:“既是妇阮的亲族,亦要有些本事。听乙说,尔问账房之事,尔会算账?”
这是当场面试啊!
永宁立马整理了一下仪容,行礼回道。
“吾不才,略懂一二。”
梁掌柜也没怠慢,吩咐一旁的占乙道:“乙,尔去拿些算筹来。”
永宁连忙说道:“不用算筹,算盘即可。”
梁掌柜一愣:“算盘是何物?”
永宁有些尴尬,看样子这个时期应该还没发明出算盘来,是她失策了。
“一种算数工具而已,没有也无妨,吾心算亦可。”
这话一出,梁掌柜脸色就有些不善了。
“心算?此女好大的口气!”
虽说阮氏曾是一方贵族,可早就落魄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子也太信口雌黄了。
“既然如此,吾现有几个难题,可能一解?”
永宁毫不慌张,面不改色道:“可。”
梁掌柜随即张口就来:“现有贝币十朋五索,今欲出六朋三索二贝,余币几何?”
永宁一听,松了一口气 好在她事先了解过商朝的货币物价,这不就是简单的减法吗?商朝通常以海贝和玉石作为货币,五个贝穿成一串为“一索”,两索一挂为“一朋”,也就是十个贝就是一朋。
她立刻回答:“余四朋一索三贝。”
梁掌柜被这眨眼间的回答愣了一下,以为是自己出的题太过简单,又再问:“分贝人二而多三,人三而少二,问几何人、贝几何?”
永宁略微思索,问题翻译过来就是,有几个人在分钱,每人分二块时,多三块,每人分三块时,少二块,问有几个人,多少钱?无非也就是列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事。
假设有x人,列式2x+3=3x-2,算出x=5,3×5-2=13,所以有五个人,贝十三。
她立马回答道:“五人,十三贝。”
这下,梁掌柜大惊了,可依旧不死心:“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威有攻功五十尺,各受几何尺?”
永宁听得认真,就是有三个人在织布,老的一天织布五十尺,年轻的两织布天5五十尺,小的三天织布五十尺。如今三人齐上阵,共同完成五十尺,请问每人织几尺?
那么首先就要算出每个人一天织多少布,即单日工作量。老的一天50,单日工作量还是50,年轻的两天50,单日工作量是50/2,小的三天50,单日工作量是50/3。三人接到的工作是共同完成五十尺,也就是说,总工作量是50。用50除以3个人的单日工作量之和,就能得到工作时间,假设用了x天完成,就是(50+50/2+50/3)x=50,得出x=6/11,继而就能得到每个人分别织了多少布,老的50×(6/11),年轻的(50/2)×(6/11),小的(50/3)×(6/11)。
因为没有工具,全靠脑中计算,这次她稍微又多用了一分钟。
“长者受廿七尺十一分尺三,中者受十三尺十一分尺七,少者受九尺十一分尺一。”
话音刚落,梁掌柜彻底震惊了,翻出竹简对起答案来。
半晌,才难以置信开口问道:“尔究竟是如何算出的?”
要知道在商朝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识字学文的,更不用说是算数计量了。
他这个掌柜也是在占氏呆了一辈子才有机会学了些算术,而眼下出现了一位堪比算神之人,简直让他大开眼界。
永宁想说,她好歹是得过珠心算比赛第一名的人啊,这还是在没有算盘的情况下,要是有,她不得更要高低露一手?但她不能说太多,只能问道。
“自是有师教导,依掌柜看,这个账房吾可做得?”
这次梁掌柜没有再追问,连忙点头。
“做得,做得!”
喜欢我在商朝当贞人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商朝当贞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