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都去了何处?”武泽苍问。
李大有压低声音:“名义上是上缴朝廷,实则...实则是各级官员层层盘剥。据说...据说州里每年都要向京城某位大人物‘进贡’...”
武泽苍与林惊羽对视一眼,心中明了。这“某位大人物”恐怕就是二皇子之流。
“王守备,”武泽苍转向王勇,“守军中有多少可靠之人?”
王勇沉吟道:“现有的一百二十人中,约有三十人是末将亲手带出来的老部下,绝对可靠。其余的多是本地招募,为糊口而来,但若粮饷充足,也可用。”
武泽苍点头:“好。你先整顿这三十人,作为骨干。本王再拨五百两,用于招募新兵。记住,宁缺毋滥,首要忠诚可靠。”
王勇激动道:“末将明白!定为王爷练出一支精兵!”
安排完军政事务,武泽苍开始思考民生问题。和州贫瘠,百姓困苦,必须尽快采取措施。
他让李大有取来和州地图和人口田亩册,仔细研究。发现和州虽然土地贫瘠,但地域广阔,有许多未开垦的荒地。而且地下资源丰富,有煤铁等矿藏,只是缺乏开发。
“若能合理开发,和州未必不能富裕起来。”武泽苍心中渐渐有了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武泽苍忙碌异常。白天听取汇报,巡视各地;晚上研究资料,制定计划。王府的书房灯常常亮到深夜。
云彩姑姑心疼不已,时常劝他休息:“殿下,身体要紧。这些事务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武泽苍却笑道:“无妨。看到和州渐渐有了起色,我再累也值得。”
确实,在武泽苍的治理下,和州开始发生变化:
守军补发了欠饷,招募了新兵,王勇日夜操练,军容日渐整肃;
府衙官员见王爷动真格,也不敢再怠慢,政务逐渐走上正轨;
武泽苍又宣布减免赋税,鼓励垦荒,流亡的百姓开始返乡...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这天,李大有慌慌张张地来报:“王爷,不好了!州库的存粮...存粮不翼而飞了!”
武泽苍一惊:“怎么回事?细细道来!”
李大有道:“今日清点州库,发现原本记账的二百石存粮,实际只剩不到五十石!看守库房的小吏说...说是前几日刘通判带人取走的,说是王爷的命令...”
武泽苍勃然大怒:“好个刘通判!竟敢假传命令,盗取官粮!惊羽,立即带人将刘通判拿来问罪!”
林惊羽领命而去,但很快回报:“殿下,刘通判宅邸空空,人已不知所踪!据邻舍说,前天夜里有一队人马接应他离去。”
武泽苍心知这定是二皇子的人插手了。他强压怒火,问道:“损失多少?”
李大有道:“至少一百五十石粮食。如今州库存粮不足百石,恐怕...恐怕难以支撑到明年收获。”
武泽苍沉思片刻,道:“无妨。本王自有办法。”他下令,“从王府用度中拨出一半粮食,充入州库,优先保障守军和工匠口粮。”
云彩姑姑急道:“殿下!如此一来,王府用度就紧张了!”
武泽苍摆手:“百姓和将士能吃糠咽菜,本王为何不能?照办就是。”
消息传开,和州军民无不感动。王爷竟然削减王府用度来接济州库,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王勇带着守军将士跪地发誓:“末将等誓死效忠王爷!必保和州安宁!”
武泽苍扶起众人:“诸位请起。本王与大家同甘共苦,必让和州焕然一新!”
然而,粮食问题确实紧迫。武泽苍苦思解决办法,忽然想起现代的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理念。
他立即召集官员,宣布新政:开设粥厂救济老弱病残;组织壮劳力以工代赈,参与修筑水利、开垦荒地等工作,以劳动换取粮食。
新政一出,百姓踊跃参与。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
武泽苍又发现和州盛产一种耐旱的黍米,虽然口感粗糙,但产量稳定。他让人大量收购黍米,与有限的小麦大米混合食用,缓解粮食压力。
通过这些措施,和州勉强度过了粮食危机。但武泽苍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深入研究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发现和州虽然干旱,但日照充足,适合种植某些耐旱作物。他想起现代的抗旱作物品种,虽然无法直接引进,但可以借鉴其种植理念。
“惊羽,你派人去周边州县,收购各种耐旱作物的种子。”武泽苍吩咐道,“特别是黍、粟、高粱等。”
同时,他组织老农座谈,听取种植经验;巡视山川地形,规划水利建设;甚至还亲自下田试验新的种植方法。
这些举动在和州引起轰动。百姓们从未见过如此亲民的王爷,更没见过如此重视农事的贵族。
渐渐地,武泽苍在和州站稳了脚跟。官员不敢再怠慢,百姓真心拥戴,守军士气高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殿下我们造反吧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殿下我们造反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