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腐败与资产追回联盟报告引发的震动,如同在深水区引爆的炸弹,冲击波开始以各种形式向水面传导。“清道夫2.0”网络内的恐慌性收缩,仅仅是第一波涟漪。更猛烈、更系统的反扑,紧随其后,如同海面下酝酿已久的暗流,骤然发力。
第一波打击,来自司法层面,精准而凶狠。
林晓首先接到了合作律所主任的紧急电话。对方语气沉重地告知,区司法局突然收到多封实名举报信,指控林晓在代理多起案件过程中,其中巧妙地混入了几个与研究院调查完全无关的旧案,存在“诱导当事人作伪证”、“滥用诉讼权利拖延审判”、“违规接触对方当事人”等“严重职业道德问题”。举报材料看似翔实,时间线清晰,甚至附带了经过剪辑处理的所谓“通话录音”片段。
“这是典型的构陷!”林晓放下电话,脸色因愤怒而涨红,但眼神依旧冷静,“他们挑选的都是些年代久远、细节模糊的案子,利用信息差和断章取义来罗织罪名。目的是暂停我的执业资格,至少也要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无休止的调查和自证清白中,无法主导针对他们的法律行动。”
几乎同时,一封来自东海市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被正式送达研究院,要求林晓在规定时间内就举报内容做出书面说明,并配合调查。
“动作真快!”苏晴攥紧了拳头,“这是想直接废掉我们的法律核心。”
余年面色凝重。攻击林晓,比攻击他本人更阴险。林晓是团队法律行动的旗帜和大脑,一旦她被成功拖入纪律程序的泥潭,整个团队的法律反击能力将大打折扣。
“林晓,你全面回顾一下那几个被提及的案子,找出所有原始卷宗、通讯记录和会议纪要,准备应对核查。我们律所的内部合规记录也要调出来。”余年迅速部署,“同时,立刻以研究院和律所的名义,向律协提交一份严正声明,指出这些举报是在我们调查重大公共利益案件关键时期的恶意构陷,并提供我们正在调查‘寰宇生态’及关联方涉嫌严重违法犯罪的背景资料,请求律协审慎处理,避免成为他人打击报复的工具。”
这是一场硬仗,必须在规则内守住防线。
第二波打击,则更为釜底抽薪,目标是研究院的生存根基——资金。
老周负责管理的研究院公益基金账户,以及几个用于特定项目筹款的关联账户,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开户银行冻结。银行方面给出的理由是“接到有关监管部门协查通知,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风险,需进行合规审查”。
“审查期未定,期间账户只收不付。”老周看着屏幕上一个个变为红色的账户状态,声音沙哑,“我们账面上的运营资金,最多只能支撑不到两个月。下个月的工资、房租、服务器费用……都会成问题。”
与此同时,之前几个一直与研究院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提供小额资助的基金会,也纷纷以“项目方向调整”、“年度预算冻结”等各式理由,暂停或终止了合作意向。
“他们在多管齐下,法律上构陷林晓,财务上掐断我们的血脉!”程日星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力。
资金链断裂的威胁,远比一两次具体的攻击更为致命。没有资金,团队将无法维持运转,所有的调查都将被迫中止。
“苏晴,”余年看向她,“启动我们的紧急储备金,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和核心运维。同时,你通过最可靠的私人渠道,联系那些真正理解我们工作价值、且有足够风险承受能力的潜在资助者,说明我们目前的困境。我们需要输血,哪怕是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转。”
第三波打击,则混合着舆论的污名化和赤裸裸的人身威胁。
网络上,关于“明暗战略研究院”接受“境外不明资金”、“其调查行为背后有不可告人政治目的”的谣言开始大规模发酵。几篇看似分析严谨、实则通篇臆测的“深度报道”被大量水军转发,试图将研究院钉在“卖国”的耻辱柱上。
更令人不安的是,负责外围信息收集的两名年轻调查员,在同一天内,分别收到了内含一颗子弹的匿名快递盒,以及用红色油漆喷涂在自家大门上的“小心狗命”的恐吓字样。虽然两人并未接触核心机密,但这种针对基层人员的恐怖手段,意在瓦解整个团队的士气,制造人人自危的恐慌气氛。
研究院内部的气氛降到了冰点。窗外阳光明媚,会议室里却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法律、财务、舆论、人身安全……四面楚歌。
“他们这是要彻底把我们按死……”苏晴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连日来的压力让她眼窝深陷。
程日星猛地站起来,来回踱步,烦躁地抓着头皮:“难道我们就只能这样被动挨打?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点一点把我们勒死?”
一直沉默的老周,缓缓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依旧沉稳:“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乱。对手的疯狂,恰恰说明了我们的价值和他们内心的恐惧。他们在用尽手段,说明他们手里可能已经没有更多合法的牌可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暗法则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明暗法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