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灵源之辩
格物院偏殿,气氛与前几日探讨灵纹时又有所不同。一种更深沉的困惑弥漫在空气中。张磊立于玉板前,板上并未刻画任何具体灵纹或阵图,而是绘制着数个简洁却意蕴深长的符号——循环的箭头、代表着输入与输出的天平、以及象征着流转与耗散的涡旋。
“今日,我们暂离具体术法与阵法,”张磊开口,声音将众人的注意力从那些抽象符号上拉回,“探讨一修行之根本——灵从何来,往何处去?”
一名弟子下意识答道:“天地蕴灵,修士纳灵入体,炼化培元,施展术法,灵力耗散,复归天地。”这是修行界公认的常识,如同呼吸般自然。
“然也。”张磊点头,随即话锋一转,“然,若将此过程视为‘流转’,则可问:此流转之中,总量可有增减?”
台下顿时一阵细微的骚动。总量?灵力乃天地生成,自然有多有寡,何来总量恒定之说?
“诸位施展火球术,”张磊随手凝聚一团拳头大的火球,悬于掌心,“消耗自身灵力一分,生成火光、热力、冲击,此过程,灵力形态发生变化,由‘储存态’化为‘释放态’。其过程中,可有一丝一毫灵力凭空消失?亦或,那火光、热力、冲击,是否亦可视为灵力之不同表现形式?”
他屈指一弹,火球射向殿中一根测试用的玄铁柱,轰然炸开,热浪四溢。
“若将此火球术之全部效应——光、热、冲击波,乃至对周遭灵气场的扰动,尽数收集、转化,其所蕴含之总‘能量’,与施术者消耗之灵力,孰多孰少?”
这个问题,如同巨石投入深潭,激起了更大的波澜。收集?转化?如何能做到?光、热、冲击,这些在他们看来是术法施展后的“副产品”,是耗散的、无序的、无法利用的“废能”,怎能与精纯的灵力相提并论?
张磊没有等待答案,继续道:“再观聚灵阵。汇聚方圆灵气于一处,阵内灵气浓郁,阵外则相对稀薄。此过程,是创造了更多灵气,亦或仅仅是改变了灵气的‘分布’?”
他引动玉板上的符号,那循环的箭头开始发光,天平微微倾斜,涡旋缓缓转动。
“我提出一假说,诸位可自行验证思辨:在一封闭体系内,灵力的总量——或可称之为‘灵源’——是守恒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或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而在转化与转移过程中,必有部分‘灵源’会转化为难以直接利用的形态,如同方才火球术之光热,此部分,可称之为‘耗散’。”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本土化版本‘灵源守恒假说’已投放。观察本土节点理解与接受度。】
台下鸦雀无声。弟子们眉头紧锁,努力消化着这完全违背他们直观感受的理论。灵力怎么会守恒?若是守恒,那修士修炼,提升境界,丹田气海容纳的灵力愈发磅礴,这些多出来的灵力从何而来?岂不是打破了守恒?
立刻有弟子提出此问,语气中带着质疑。
张磊似乎早有预料,平静回应:“修士自身,并非封闭体系。我等吐纳天地灵气,炼化入体,乃是自外界‘转移’灵源入己身。提升境界,拓展丹田,是提升了自身容纳、掌控灵源之‘容量’与‘效率’,而非无中生有。如同水缸扩容,能盛更多之水,水却非缸自身所产。”
他再次指向玉板上的循环箭头:“天地为一巨系统,修士、妖兽、草木、乃至阵法、法器,皆为其中节点,灵源在此巨系统中不断流转、转化、耗散,亦不断从更深层的地脉、天穹,乃至星辰界域中缓慢补充,维持着一动态之平衡。我所谓之‘封闭体系’,乃是为便于理解而设定之理想模型。”
这番解释,虽然依旧玄奥,却初步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框架。一些善于思考的弟子开始尝试用这个“灵源守恒”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熟悉的修行现象:为何长时间打坐修炼,周围灵气会暂时稀薄?为何高阶修士争斗,会引发大范围灵气紊乱?为何某些禁忌秘术威力巨大,却往往伴随施术者修为暴跌甚至陨落的风险?(是否涉及了某种本质“灵源”的燃烧或不可逆转化?)
思维的枷锁,开始松动。
然而,正如清虚真人所料,如此颠覆性的理论,引来的不仅仅是思考,更有强烈的反弹。
数日后,一场非正式,却影响深远的论辩,在传法殿一侧的“论道轩”内爆发。
一方是以格物院新锐弟子为代表的“革新派”,另一方则是以几位资深内门弟子和一位讲法长老为首的“守旧派”。双方争论的焦点,正是这“灵源守恒假说”。
“荒谬!”守旧派一位面容古板的讲法长老呵斥道,“灵力乃天地本源之力,生生不息,岂是区区‘守恒’二字可以框定?尔等妄议天道,动摇道心,实乃取祸之道!”
“长老息怒,”一位格物院弟子据理力争,“此假说并非否定灵力之浩瀚,而是试图阐释其运行之‘理’。知其理,方能更有效纳灵、用灵。譬如,若明‘耗散’之理,或可设法减少术法灵力的无谓浪费,提升威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圣龙始地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圣龙始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