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进化”战略的深化,如同在“智伞”的生态土壤中施下了高效的催化剂。“创新应用市场”逐渐繁荣,涌现出不少像“精工传感”预诊断微服务这样解决实际痛点的优秀应用;联合共创的方案也在特定领域取得了突破。生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下而上的活力,伙伴们积极参与,创新层出不穷。陈默和管理层有理由为这种良性循环感到欣慰。
然而,商业生态的复杂性与外部社会的广泛连接,决定了挑战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这一次的波澜,并非源于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或生态内耗,而是起于一篇发表在知名财经周刊上的深度调查报道,标题刺眼——《“智伞”的光明背后:传统集市黄昏?数字普惠的隐性代价》。
这篇报道,以“智伞”在西南某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功推广的“山珍可信溯源链”为案例切入点。该链条成功地将当地特有的野生菌菇、药材等山货,以可信品质故事对接上了东部高端市场和海外采购商,确实显着提升了参与农户的收入,成为了“智伞”赋能偏远地区、实现“数字普惠”的标杆案例。
但记者的笔锋一转,深入挖掘了链条之外、那些未被纳入或主动选择不加入体系的“边缘角色”。报道用细腻而略带悲悯的笔触,描绘了当地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以物易物和熟人交易为主的传统山货集市的迅速衰落。那些依靠在集市上贩卖少量山货、手工艺品为生的老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留守家庭,他们的生计因客源被线上可信链条吸走而陷入困境。一位受访的老奶奶对着镜头茫然地说:“以前赶集还能换点盐巴钱,现在年轻人都网上卖了,外地大老板直接来村里收,没人来赶集了……”
报道并未直接指责“智伞”,但其提出的问题却尖锐无比:当一种更高效、更透明、资本更强的商业模式(“智伞”的可信链条)进入传统社会结构时,它在创造新价值、赋能一部分人的同时,是否不可避免地会挤压甚至剥夺另一部分依赖旧模式生存的群体的空间?这种“创造性破坏”的社会成本,该由谁来承担?“智伞”引以为傲的“价值创造”和“数字普惠”,其边界和伦理责任究竟在哪里?
这篇文章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科技巨头社会责任、商业伦理的热烈讨论,褒贬不一。一些环保和公益NGO开始关注并联系“智伞”,要求其就“技术方案的社会影响评估”做出说明。甚至,有两个原本计划与“智伞”合作、旨在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项目,也因此暂缓了决策。
“智伞”内部也炸开了锅。负责该项目的团队感到委屈和愤怒,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帮助农户增收,是做了好事,却被媒体“歪曲”和“抹黑”。市场公关部门如临大敌,紧急商讨应对策略,是强硬反驳还是低调处理?而战略部和陈默直接领导的“远见探索小组”,则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林薇在高层会议上,情绪有些激动:“我们按商业逻辑做事,提升效率,创造价值,这有错吗?难道为了照顾少数不适应变化的人,我们就应该放弃进步吗?”
刚刚从“边界探针”思考中抽身的首席战略官则相对冷静:“商业逻辑没错,但它可能不是全部的逻辑。我们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进入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只计算我们直接创造的商业价值,而忽略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和潜在代价,是一种短视。这篇报道提醒我们,‘智伞’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纯商业范畴,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用更宏观、更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业务。”
陈默默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他想起了“边界探针”计划中那些关于未来社会的宏大叙事,没想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张力,这么快就以如此具体、尖锐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这不是公关危机,这是价值危机。”陈默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它考验的是我们的‘价值锚点’究竟钉在哪里。是仅仅钉在财务报表和股东回报上,还是也钉在对更广泛的社会影响的责任担当上?如果我们只信奉‘商业价值至上’,那么无视那些被甩下车的群体,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但如果我们宣称的使命是‘构建可信连接’,赋能商业世界,那么这个‘赋能’是否应该包含对脆弱群体的关怀,对多元生态的保护?”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那些因我们而受损的‘老奶奶’。真正的强大和可持续,不是建立在牺牲少数人利益的基础上,而是能够包容复杂性,在推动进步的同时,尽力弥合裂缝。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商业扩张,寻找到那个能与更广阔的社会价值共生的‘锚点’。”
一场超越商业逻辑、探寻 “社会价值共生” 的深刻反思与行动,在“智伞”内部艰难地启动。这要求公司超越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范畴,将社会影响评估和价值补偿机制,深度融入核心战略和商业模式设计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