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八年的盛夏,苏州茅草巷 “砖石暖居” 的喜讯传遍大唐,各地州府纷纷上奏,请求尽快启动本地贫民窟改造。李逸深知,试点的成功只是起点,要让十万流民都能告别破草房,必须将苏州经验转化为可复制、能落地的 “全国方案”。他立刻组织改造专班,将苏州的房屋图纸、施工标准、流民用工制度整理成册,补充各地地形、气候适配建议,汇编成《全国贫民窟改造指导手册》,加急印刷后送往全国各州府。
手册中,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给出了精准调整方案:长安作为都城,工坊密集,贫民窟改造需结合城市规划,将民居建在西市、东市周边的空闲地块,方便流民就近就业;洛阳依洛河而建,水资源丰富,可在居民区旁修建一尺宽的小型水渠,既用于灌溉小院菜地,又能作为消防水源;成都多雨潮湿,需将房屋地基抬高三尺,采用 “坡屋顶 + 宽屋檐” 设计,加快雨水排放,避免地基浸泡;扬州河道纵横,则可利用现有河道改造排水系统,减少改造成本。
“改造不是简单复制,要让每一处‘安居坊’都贴合当地百姓的生活需求。” 李逸在全国刺史视频会议(逸品学院改良的简易通讯装置)上强调,“各地要在手册基础上,组织工匠、流民代表共同细化方案,确保房子既结实安全,又实用好住。”
七月初,全国贫民窟改造工程同步启动。长安、洛阳、成都、扬州等二十个城市率先开工,施工现场一片火热,流民们带着对新家的期待,纷纷加入施工队伍,昔日破败的贫民窟,渐渐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施工声。
长安 “西市巷” 的改造现场,清晨的阳光刚洒向洼地,流民张大姐就带着七岁的女儿丫丫来到工地。张大姐丈夫早逝,三年前家乡遭遇蝗灾,她便带着丫丫逃到长安,靠在西市乞讨为生,住的是用破布搭建的窝棚,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夏天满是蚊虫。如今听说改造工程招工,她第一时间报了名,被分到了杂工组,负责给工匠们递工具、打扫工地。
“大姐,您家丫丫真乖,每天都跟着您来工地,不吵不闹。” 专班成员看到丫丫坐在工地角落,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笑着说道。
张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眼中满是温柔:“这孩子知道能住新家了,天天盼着。等搬进新家,我就去附近的逸品女红坊做工 —— 听说那里招绣娘,管吃管住,每月还能拿三贯钱。到时候,丫丫就能去女子学堂读书,再也不用跟着我受苦了!”
丫丫听到 “读书” 两个字,立刻抬起头,大眼睛亮晶晶的:“娘,我要去学堂学认字,以后还要帮您绣花!”
张大姐笑着摸了摸丫丫的头,手上的动作却更麻利了。她知道,只有好好干活,才能早日住上新家,给丫丫一个安稳的未来。
洛阳 “洛河边” 的改造工程中,流民老赵正拿着刨子,专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板。老赵以前是老家有名的木工,因战乱逃到洛阳,只能靠捡废品为生,手艺早已生疏。此次改造工程招募木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没想到凭借扎实的功底,很快成为木工组的骨干,负责制作房屋的门窗。
“老赵,您这手艺真地道!这窗户框做得又方正又光滑,比我们这些专业工匠做得还好!” 工部工匠拿着老赵做好的窗户框,忍不住称赞。
老赵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以前在老家,俺做的家具十里八乡都有名。没想到到了洛阳,还能靠这手艺盖新家。李大人给了我们安家的机会,我们得好好干,把门窗做得结实漂亮,让大家住得舒心!”
他还主动教其他流民木工技巧 —— 谁的刨子用得不对,他就手把手纠正;谁打磨的木板不够光滑,他就耐心讲解诀窍。在他的带动下,木工组的效率大幅提升,制作的门窗不仅美观,还比设计要求更结实。
成都 “锦里巷” 的改造现场,则充满了应对多雨气候的智慧。工匠们按照手册要求,将房屋地基挖到三尺深,再用砖石砌筑,抬高地面三尺,确保雨水不会浸泡地基;屋顶采用 “双坡设计”,坡度比普通房屋陡三成,加快雨水排放;屋檐向外延伸一尺,避免雨水顺着墙面流进屋内。
“以前一到雨季,俺家的窝棚就漏得没法住,只能抱着被子在树下躲雨。” 流民老陈负责搬运砖石,看着工匠们抬高地基,激动地说,“现在地基这么高,屋顶这么陡,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以后下雨天,俺就能在新家安稳睡觉了!”
为确保全国改造质量统一,李逸延续了城市改革时的 “巡查制度”,从改造专班中抽调三十名经验丰富的成员,组成六个巡查小组,分赴各地检查施工进度与质量。巡查小组不仅携带水平仪、抗压仪等检测工具,还会随机走访流民,收集他们对施工的意见。
在长安巡查时,小组发现西市巷有三户房屋的屋顶青瓦铺设不牢固,部分瓦片之间缝隙过大,雨天容易漏雨。巡查官员立刻找到施工负责人,要求全部返工:“青瓦必须按‘一搭三’的标准铺设,瓦片之间要用水泥勾缝,确保每一片瓦都牢固,不能有半点马虎!” 施工负责人立刻组织工匠返工,直到所有青瓦都符合标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穿越唐朝当财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