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联合罗汝才再次造反,罗汝才率兵攻打夔州。秦良玉率军前往,罗汝才不战而走,秦良玉追至马家寨,大破罗汝才,斩首六百级,秦良玉又率军追击,先后在留马垭、谭家坪北山、仙寺岭大破敌兵,将其首领东山虎斩杀,活捉副塌天,惠登相、王光恩投降,并夺取了罗汝才的帅旗。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领大军长驱直入,进犯夔州,秦良玉率军前往救援,但寡不敌众,被击溃。张献忠攻下成都后,秦良玉对部下说:“我兄弟二人都战死沙场,我一个妇人,受国恩二十年。到现在这种地步,也敢与贼势不两立!”
于是秦良玉分兵守卫石砫境,张献忠到处招降四川土司,却不敢来石砫。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远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键派使节专程赴石砫,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衔,封忠贞侯。同时近在西南的永历帝朱由榔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平定川中诸贼。
清顺治五年(1648年),秦良玉将军去世。”
“真应该让朱祁镇那小子来听听”。朱棣有些恨恨的说道。
“后世学者对秦良玉将军评价:良玉以巾帼效命疆场,古所未有也,迹其忠忱武略,足愧须眉已。
独如良玉者实难多得,特笔加褒,为女界吐气,即为男子示愧,有心人下笔,固自不苟也。”
这可是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写进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这是怎样的赞誉和高度不用说了。
“女子上阵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女子不一定都要居于内宅相夫教子,也可以上阵杀敌报效朝廷”。
常氏和徐妙云都是出身于武将之家,对于上阵杀敌他们并不陌生,甚至她们也曾想过策马上阵,杀敌报国。
“常姐姐、徐姐姐,我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真正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屈指可数。第一位是商朝时期的妇好”。
妇好,姓好,“妇”为亲属称谓,先秦女性姓写在最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后为尊称,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
“她是我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女英雄。”很多我们熟知的比如说花木兰、穆桂英等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并没有出现在正史之中。
“说到第一,姜弟,我想到一个人,吕母”。
朱标说的吕母,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吕育之母,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的独生儿子吕育,为人正直,是县里的游檄,掌管巡查缉捕之事。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年),吕育因为犯了一点小过,竟然被县宰杀害。吕母悲愤交加,决心为儿子报仇。其散尽家财,开酒店,买刀剑,置衣服,救济贫穷的百姓。几年后,吕母很快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
天凤四年(1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杀奔海曲城。起义军攻破海曲城,活捉县宰。为此,吕母声名大振。琅琊郡太守发兵海曲县,镇压起义军,遂起义军到海岛上聚居。
王莽派出“使者”,劝说起义军投降,没有见效。天凤五年(18年),吕母病故。吕母的部卒分别加入到赤眉、青犊、铜马的起义队伍中,继续战斗。在各方起义军的联合夹击下,王莽的统治如昙花一现,很快灭亡。
“标哥,当初吕母的点将台现在依然还在,现在叫做吕母崮”。
“标弟,你这么说我想到一个人,她和吕母处在同一个时代”。常氏并没有直接说出她的名字,但是朱标知道她说的是谁。
“迟昭平”。朱标直接说出这个名字,常氏则是笑着点了点头。
迟昭平,西汉末年平原县城南(今山东平原)人,两汉之际农民起义女性领袖,史载少数女性起义首领之一。其事迹见于《汉书·王莽传下》与《资治通鉴》,因“能说博经以八投”闻名。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秋,于平原城西南河阻中聚众数千起义,抗官税、杀豪绅、分粮济贫。后与徐异卿等部合流,队伍发展至十万余人,活动范围扩展至平原、富平、乐陵等郡县,攻县衙、毁牢狱。王莽政权曾召集廷议应对其起义,但未载最终动向。其起义与吕母等同时期势力呼应,加速了王莽政权统治基础的动摇。
“《汉书》记载:是岁,南郡秦丰众且万人。平原女子迟昭平能说(经博)[博经]以八投,亦聚数千人在河阻中。莽召问群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