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杀年猪,那可是东北农村一项特别隆重的活动,更是一次亲朋好友间的重要聚会。
正如之前跟大家提过的,五大连池附近农村百姓的生活始终不算太艰难——地广人稀,不管是生产队时期还是分产到户之后,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
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三面环山,还有附近最大的水库,这里的牛羊肥壮,家养的鸡鸭鹅狗也很便利,养猪自然也不在话下。
就算不专门喂粮食,只要人勤快,去田里地里割些猪菜,到秋天也能养出一头二百多斤的猪。
如果家里还有些杂粮边角料,甚至可以养一头“隔年陈”的肥猪。
什么叫“隔年陈”?就是今年抓猪崽,来年再杀,这样的猪肉特别香,一般都能长到三四百斤。
三子家因为有人挣工资,爷爷又在大队油坊上班,条件还算不错。
家里孩子多,每年必定要杀一头年猪。
东北农村杀年猪那叫一个热闹!
一头猪能做出十来个菜,再烩上一大锅酸菜,灌上香喷喷的血肠,烫上纯高粱酒。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窗外雪花飞舞,屋里热气蒸腾,那氛围,真是开心极了!
只要一家杀猪,几乎半个屯子的人都会来吃肉。
我们那时候还真经历过,有一家杀了一头大猪,结果一顿吃完,就剩下四个蹄子和一个猪头——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
话说三子要上初中那年,他二姐头一年订了婚,打算在冬天办事。
三子爸妈一商量,决定干脆养两头猪:一头办事用,卖半头、留半头自家过年吃。
刚开春,他们就从屯东头老王家抓回两只小猪崽,开始喂养。
地里还没猪菜的时候,就喂三位爷从油坊带回来的豆饼渣和黄豆皮粉;等到六月份以后,就开始喂猪菜。
照理说,小猪应该长得特别快,正常每天都能长一斤多肉。
可三子家抓的两头猪却不太一样:一头白猪长得快,毛色油亮,非常活泼;另一头小黑花猪却不怎么长,总蔫蔫的,没什么精神,看起来比小白猪小整整一圈。
家里人也纳闷:同一窝猪崽,喂的也一样,怎么差距这么大?
没办法,只能继续养着,指望入秋之后能追上些膘。
可到了秋天,白猪都长到两百多斤了,黑花猪却只有一百二十斤左右。
眼看再有一个多月就得杀猪,也只能这样了,再养下去反而赔本。
一晃就到了腊月初八。
东北有句老话:“过了初八就是年”,意思是一进腊月初八,就得开始张罗过年了——蒸豆包、做冻豆腐、包冻饺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杀年猪。
那时候全屯子只有几个杀猪匠,却有好几百户人家,都得提前约时间。
有的杀猪匠一天得赶好几场,关系好的还得互相错开日子,尽量让大家都能聚得痛快。
比如跟邻居二婶家关系好,她家明天杀,你家就得错后两天,不能挤在同一天。
那年三子家杀猪比较早,没等到腊月之后,定的是冬月十六。
因为冬月二十六三子二姐就要结婚,那时候结婚都在自家操办,肉用得不少,所以提前杀猪。
到了杀猪那天,左邻右舍的妇女早早过来帮忙,捞酸菜、切酸菜、烧开水,做着各项准备。
当天请来的杀猪匠也姓朱,大家有时开玩笑管他叫“猪八戒”,说他“啃猪蹄——自残骨肉”。
但老朱的手艺真没得说,属于家传三代,连他手里那把杀猪刀都是爷爷传下来的。
据说这把刀杀过的猪不下千头,他家甚至不用请门神,刀往墙上一挂,什么邪祟都不敢进门。
老朱,是靠山屯最好的杀猪匠。
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老朱拎着工具赶来。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杀猪不就一把刀吗,还要什么工具?
其实不然,杀猪真得有一套家伙:除了一把杀猪刀,还得有刮毛的刮子,以及一根长的“猪挺子”——杀完猪之后用来吹气,让猪身鼓起来才好刮毛。
杀猪匠就位,抓猪的人也陆续赶到,有柱子、老五,还有虎他爸、后院的小木匠。
今天要抓两头猪,人手自然也得多一些。
人等齐了,二话不说,直接动手——先杀大的白猪。
这白猪又重又胖,老朱眯眼一估,说得有二百八九十斤。
大的处理完,小的也就好收拾了。
大白猪很顺利就被拿下。
杀完猪,有人灌血肠,有人卸猪肉,各司其职。
三子爷血肠灌得好,就负责这一摊。
杀猪匠老朱则准备继续杀那头小黑花。
这时,猪肉酸菜血肠已陆续下锅,另一口锅也炒炖起各种猪下水:猪肝、猪肚什么的,香气四溢。
小三子和二哥则按爸爸提供的名单,去请老亲少友——这就是东北农村的风俗,一年到头,大家得坐在一起喝点酒、唠唠嗑,感情就是这么维系起来的。
杀猪,就是一次充满人情味的重要聚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东北那些灵异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