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时间,《南京照相馆》网络舆论的风向经历了彻底的逆转。
王紫逸几乎成了网吧常驻客,天天泡在烟雾缭绕的机房,屏幕上天涯、新浪博客、土豆、优酷几个页面来回切换,嘴角咧开的次数越来越多。
“扬子!快看!”这天下午,他兴冲冲地把手机塞到李扬眼前。
屏幕上是《南方都市报》文化版的电子版截图,标题赫然是:《网络论战背后的电影理念之争——学生剧组以真诚回应质疑》。
文章并未明确站队,但客观描述了近期围绕“某学生南京题材电影”引发的网络讨论,着重提到了“对方团队通过释放高质量拍摄片段进行回应,其专业态度和情感真挚度获得不少网友认可”,并引用了部分网友“支持用作品说话”、“期待成片”的评论。
这与之前一边倒的贬损氛围已截然不同。
“可以啊!这算不算官方认证咱们赢了?”王紫逸得意地晃着脑袋。
李扬扫了一眼,脸上却没什么喜色,只是淡淡地说:“算不上赢,只是没输。让人闭嘴很难,但让人听见我们的声音,这第一步算是做到了。”
真正的胜利体现在更细微的地方。
之前那些阴阳怪气的软文底下,开始出现大量反驳和嘲讽的回复:
“楼主收了多少米啊?人家片子片段都放出来了,打脸不?”(ID:专治各种不服)
“笑死,看完视频再看这文章,感觉像看了个笑话。”(ID:人间清醒)
“支持中戏学长!比某些高高在上的大导演实在多了!”(ID:未来大导)
“路川团队急了急了!是不是怕票房干不过学生啊?”(ID:吃瓜群众007)
甚至出现了早期“玩梗”的雏形:
“我宣布,‘狭隘民族主义’现在是夸人的话了,意思是‘拍得真牛逼’!”(ID:梗王初代目)
“以后夸电影就这么说:你这片子拍得真《南京!南京!》啊!(狗头)”(ID:反讽大师)…
李扬看着这个狗头表情,笑的不行。
要知道2007年狗头表情还未普及,那时候用的是【滑稽】的表情符号。
这些声音虽然散乱,却汇聚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民意,让之前带节奏的水军显得越发可笑和孤立。
王紫逸还打听到一个有趣的小道消息,神神秘秘地跟大家分享:“听说路川那边挺恼火的,本来想顺手摁死咱们,没料到踢到铁板了。”
“他们剧组一个副导喝酒抱怨,说现在搞得他们压力很大,好像他们以大欺小似的,风评有点受损。”
陈小纭解气地哼了一声:“活该!让他们使坏!”
代旭则显得更沉稳些:“业内风评这种东西很微妙,这次他们确实有点…吃相难看了。”
他用了这个词,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这种无形的“惩罚”虽不伤筋动骨,却像鞋里的沙子,足够让路川团队在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感到些许膈应。
而对李扬团队来说,收获则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收获是凝聚力。
经过这场风波,剧组不再只是一个为共同项目工作的临时集体,更像是一群共过患难、彼此托付的战友。
大家互相之间的眼神里,多了许多信任和默契。
其次便是意外收获的瑰宝——吴越。
她的加入仿佛给表演环节注入了一根定海神针。
无论是排练还是偶尔试拍片段,她那沉静而富有层次感的表演,总能迅速将对手演员带入情境,连带着所有人的状态都提升了一截。
公众关注度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那几段短视频的累计播放量在2007年堪称惊人,无数网友在评论区催更、催上映。
《南京照相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项目,一跃成为年度最受期待的“神秘影片”之一。
李扬的威信也在此过程中达到顶峰。
他危机时的冷静、破局时的奇策、以及关键时刻的决断力,让所有人,包括张晓龙老师这样的前辈,都对他心服口服。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
剧组重新充满了干劲,筹备工作进展飞速,开机日期近在眼前。
然而,就在一个傍晚,李扬接到了韩三坪打来的电话。
他走到安静的走廊接听。
电话那头,韩三坪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先是简单肯定了一句:“小子,网上那摊浑水,你蹚得还算得体,没掉份儿。”
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不过,你也别高兴得太早。那边(指路川团队)没打算就这么算了。明的不行,就来暗的。”
李扬心里咯噔一下:“韩总,您的意思是?”
“他们走了别的路子,已经有人向电影局那边递了话。”韩三坪的声音压低了少许,“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质疑一个学生团队,有没有足够的政治觉悟和历史责任感把控好南京这么敏感的题材?担心你们年轻人容易冲动,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把握不好分寸,出格了怎么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