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天气仿佛是为了考验这群年轻人的决心,当剧组从相对封闭的照相馆内景转战至开阔的外景地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二阶段——外景与重头戏的拍摄,如同一场在未知战场上的硬仗,拉开了帷幕。
开拍前的晨会上,李扬面色凝重地扫视着所有人……
“从今天起,我们的敌人不再仅仅是时间和预算,还有老天爷和所有不可控的因素。”
“计划是我们的地图和锚,但外景拍摄,更需要大家的临场应变和绝对信任。"
“记住我们在第一阶段做到的事,相信你身边的人,我们能行!”
他的目光在代旭身上停留片刻。
代旭(饰演日本军官伊藤)感受到了剧组那种高效、专注甚至有些紧绷的氛围,与他待过的其他剧组截然不同。
他既感到一股压力,也被这种目标感极强的专业气息所吸引,默默点头,决心尽快融入。他回想起开机前与李扬关于“演绎纯粹之恶”的讨论,眼神变得深沉而专注。
战斗在南京的街头、城墙下、以及精心布置的外景地打响。
高效的日常节奏依旧,但气氛明显更加紧张。
晨会布置任务语速更快,晚会复盘的问题更具体尖锐。
难题一:天公不作美。
一场精心准备、调动了上百名群众演员的街头混乱戏份,刚拍了不到半小时,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阴沉,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落。
片场瞬间陷入混乱。
群众演员惊呼四散,工作人员下意识地想保护设备。
“启动雨天预案!执行C方案!”
李扬的声音通过对讲机响起,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器材组!优先保护设备,转移到安全地点!制片组,安抚协调群演,结算费用!”
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摄影组,A机B机跟我来!演员组,王传君、宋轶、代旭,准备!我们抢拍雨中原计划第25场的‘雨中绝望’镜头!”
计划被瞬间重构。
原本需要人工造雨的后期戏份,此刻拥有了最真实的暴雨场景!
王紫逸反应极快,立刻指挥人手清理出一块区域,保障拍摄。
演员们迅速调整状态,冲入雨幕。
王传君在泥泞中挣扎爬行,宋轶跪坐在雨水中无声痛哭,代旭则在雨中展现着侵略者的冷酷与威严,雨水冲刷着他军装上的泥点,更添几分肃杀之气……
危机被转化成了机遇,镜头捕捉到了比预想中更真实、更具冲击力的画面。
难题二:群戏调度噩梦。天气放晴后,补拍那场大规模的百姓逃难戏。上百名群演,哭喊声、嘶鸣声、器械碰撞声交织,场面一度接近失控,进度严重滞后。
李杨坐镇监视器后,通过对讲机冷静地发出一个个指令。
“群演一组,向左!速度再快一点!”
“群演二组,注意你们的方向!挡住主演了!”
“摄像C组,我要一个俯拍全景!”
就在这时,代旭展现出了他的专业素养。
他刚拍完一个显示日军威压的镜头,没有去休息,而是主动跑到执行导演身边。
他没有像之前设想的那样去帮助引导群众演员,而是反向利用了他作为“伊藤的气场”。
他穿着日子军服,眼神冰冷地扫视混乱的人群,用那种命令式的、不容置疑的语气高声喝道。
“保持队形!不许乱!按照指令行动!”
他那种深入骨髓的“军官”姿态和压迫感,反而意外地“震慑”住了部分群演。
让他们下意识地听从指挥,使得混乱的场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为执行导演的调度创造了空间。
李扬从监视器后看了他一眼,对这个临场发挥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难题三:情绪透支与角色间张力。
外景阶段密集了全片最多情绪爆发戏和冲突戏。
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在目睹暴行后几近疯癫的独白;
宋轶饰演的“林毓秀”从天真到幻灭的痛哭;
代旭则需要持续保持那种“伊藤”式的、冷酷高效的“纯粹之恶”。
这与其它角色的痛苦形成极致反差,对演员是极大的消耗和考验。
李扬严格遵循着计划中的“情绪缓冲”原则。
一旦拍完这种重头戏,立刻叫停,给演员足够的独处或平静时间。
张晓龙和吴越会默默地递上一杯热水,宋轶会去拥抱仍在颤抖的陈小纭。
代旭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从那种冷血状态中抽离,他会独自走到一边,深呼吸,慢慢卸下“伊藤”的面具。
王紫逸则会插科打诨地讲个蹩脚笑话试图缓解凝重的气氛。
一种相互守护、彼此理解、共同维护创作状态的默契在剧组无声地流淌。
十六天下来,所有人几乎脱了一层皮。
脸被晒黑了,嗓子喊哑了,衣服上沾满了泥泞和汗水。
团队的氛围也在悄然变化,从第一阶段遵循计划的“规范感”,进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风雨同舟”的战友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