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走出会议室,开始去筹备他那即将在未知的“七夕档”大展拳脚的《北京爱情故事》。
这个男人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感激,走出会议室时,几乎是踮着脚的,整个人轻飘飘地。
李扬靠在椅背上,看着陈思诚离开。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杯,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复杂难言的弧度。
他脑海中,此刻年轻的、带着几分忐忑又充满野心的陈思诚,正与后世网络上那个被贴上“油腻”、“才子流氓”、“渣男”标签的着名导演形象激烈地碰撞、重叠,却始终无法完美融合。
“真是个……”
“复杂的家伙啊。”
李扬在心里无声地感叹。
平心而论,陈思诚此人,在某些方面,堪称“狠人”。
李扬的记忆碎片里,清晰地浮现出一些关于他未来的片段。
据说,当背后支持他的资本大佬,看上了他当时身边那位容貌倾城的婆娘时,这位爷的处理方式堪称快刀斩乱麻,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离婚,切割,甚至不惜迅速找个小三“自污”以表明态度。
一套组合拳下来,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将可能的负面影响和自身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份在关键时刻敢于“壮士断腕”,甚至可以说是“献祭枕边人”的决绝,绝非寻常人能及。
可转过头来,对朋友,他又展现出另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记忆中那个着名的“王宝强事件”发生时。
当所有人或观望、或避之不及的时候……
是陈思诚,二话不说,直接打钱,出力,提供支持。
雪中送炭的情谊,做得实实在在,毫不含糊。
“思诚啊思诚……”
李扬望着空荡荡的会议室门口。
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刚刚离去、背影都透着“暗爽”的青年。
他在心中暗忖,“在这方面,你真得谢谢我啊。”
“在我李扬这里,至少不用你玩那套‘自污’的把戏。”
“更不用你‘孝敬’什么女人了。”
“你就安安稳稳地,把你那点才华和精明,都给我用到电影上吧。”
这番关于陈思诚的思绪翻涌,也只是一瞬间的事。
李扬收敛心神,将杯中微苦的茶水一饮而尽。
接下来,该轮到《绣春刀》了。
与刚才陈思诚那种混合着紧张、兴奋与不安的情绪不同,当路阳平静地坐到李扬对面时,整个会议室的气氛都仿佛随之变得沉稳、从容了许多。
路阳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踏实”。
这份从容,或许与他独特的求学经历有关。
从一个理工科大学,跨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这种文理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赋予了他更严谨的逻辑和更开阔的视野。
他原本可以安稳地待在着名导演田壮壮那条线上,沿着艺术电影的康庄大道一路走下去。
事实上,他也确实作为助理导演,参与了一些在国内外获得奖项认可的艺术片项目。
眼看着就要在那条被无数影迷仰望、被评论家推崇的道路上崭露头角。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听到了李扬在一次内部讨论中,掷地有声地说出那句话:
“用中国人的苦难,去换西方人颁发的奖杯,是电影人的耻辱!”
就是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路阳心中积郁已久的那片迷雾。
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国内某些所谓“艺术电影”那种道不清、说不明的不适感究竟源于何处!
那是一种为了迎合某种西方视角下的“东方奇观”而刻意营造的苦难与落后,一种背离了真实土壤的、悬浮的“艺术”。
从前,他只是觉得别扭,无法完全认同,却又找不到清晰的方向去反驳。
李扬的话,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也给了他转向的勇气。
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青锋影业,接受了李扬抛出的橄榄枝。
他想要看看,这个年轻的、成功的、话语犀利的同行,究竟能走出一条怎样不同的路。
在路阳过去接触到的电影圈子里……
尤其是在那些偏重艺术的圈层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
一部电影红不红,是玄学,得看命。运气好了,莫名其妙就爆了;
运气不好,制作再精良也可能无人问津。
这种论调,带着几分文人式的无奈和宿命感。
但自从来到了青锋,跟在李扬身边,参与了几次项目策划和复盘会议后。
路阳隐隐约约地,仿佛看到了一条可以被认知、可以被遵循的“成功脉络”。
李扬的成功,似乎并非偶然。
他首先遵从的是客观规律,从不与市场规律、观众心理规律做无谓的抗争。
他不会因为个人喜好,强行去推广某种明显不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
也不会为了所谓的“逼格”,去拍一部明知会赔得血本无归的电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