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顶针与蒲公英的约定
晓冉在周师傅的顶针里装满蒲公英种子,埋在工坊后的空地上。“让爷爷的顶针,送这些种子去远方,”她往土里浇了点染缸水,“就当是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
没过多久,顶针周围冒出圈嫩芽,叶片上沾着细碎的铜屑——是顶针的铜锈混在土里,成了最好的养料。郭峰用竹片给嫩芽搭了个小篱笆:“别让调皮的孩子踩了爷爷的约定。”
蒲公英开花那天,正赶上社区的“手作市集”。风一吹,白色的绒球围着顶针打转,像无数小伞在鞠躬。有个小姑娘摘下朵绒球,轻轻吹向远方:“我替顶针送它去河边。”
我们在顶针旁立了块木牌,写着“每颗种子,都是会飞的约定”。现在常有游客来这儿摘蒲公英,说要带着顶针的祝福去下一站。晓冉说,等种子落了地,就会在别处长出新的蒲公英,把约定传得更远——原来有些承诺,不用攥在手里,风会替我们记得。
(互动:你和谁有过“随风而去”的约定?是和童年玩伴的再见,还是对远方的向往?)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布票包着的远方
整理布票时,发现张1985年的上海布票,边角写着行小字:“等攒够布票,就给娃做件的确良衬衫,带他去外滩。”字迹被泪水洇过,模糊成片蓝。郭峰说:“这是当年的人,把远方包在了布票里。”
我们照着布票上的地址,给上海的老布店写了封信,附了张现在的外滩照片。没想到真收到回信,寄信的是位老太太:“那是我老伴写的,他没等到带娃去上海就走了,现在孙子在上海读大学,天天穿着我织的毛衣逛外滩。”
晓冉把老太太寄来的孙子照片,和那张布票贴在一起,旁边绣了件小小的的确良衬衫。“这约定不算晚,”她说着往布票里塞了片外滩的梧桐叶,“让老布票也闻闻上海的味道。”
现在这张布票成了“跨时空展品”,旁边摆着老太太孙子的毛衣照片。有位游客看着直抹泪:“我爸当年也总说‘等有了布票就带你去北京’,现在我带着他的照片来了。”原来布票里的远方,不管隔多少年,总会找到回家的路。
(互动:你家有“藏着远方”的老物件吗?是张没兑现的车票,还是封信?)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经纬织就的候鸟地图
工坊来了位候鸟观测员,说想织幅“候鸟迁徙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标出鸟儿的路线。“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小家伙每年都在和我们赴约,”他指着地图上的北京胡同,“你们的工坊,是它们中途歇脚的地方。”
我们用褐线织芦苇荡,蓝线织河流,金线织候鸟的身影。晓冉在胡同的位置,织了群仰头看鸟的孩子,手里举着布偶:“这是我们在跟候鸟打招呼。”观测员摸着布上的线痕笑:“比我的记录生动多了,每根线都像在飞。”
地图挂在社区大厅那天,正好有群灰雁从天上飞过。孩子们指着布上的金线喊:“它们来赴约啦!”郭峰赶紧在地图上补了几针,把今天的日期织了上去:“这是新的约定,明年见。”
现在每年候鸟来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地图上添根新线。有位摄影爱好者说:“这布上的线,比任何GPS都准,因为里面藏着鸟儿和人的约定。”
(互动:你见过“按时赴约”的自然景象吗?是春天的花开,还是秋天的叶落?)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布偶信使的跨国约定
小雨的笔友要随父母去国外,临走前寄来个布偶,肚子里藏着张世界地图:“我在布偶手上系了根线,你拽拽线,我就知道你在想我。”晓冉说:“这是把跨国的约定,缝进了布偶里。”
我们给布偶缝了个“世界口袋”,塞进胡同的槐树叶、染缸的靛蓝粉、孩子们画的画。“让它替我们去看看远方,”郭峰往口袋里放了枚顶针,“这是咱们的信物。”小雨抱着布偶哭了半宿,在它背上绣了行字:“等你回来,我教你染布。”
布偶寄走后,每周都能收到笔友的视频,说布偶在伦敦的窗台晒太阳,口袋里的槐树叶还带着香。“我把顶针别在了书包上,”女孩举着书包笑,“老师说这是来自中国的魔法。”
现在工坊的墙上,贴着布偶在伦敦的照片,旁边是小雨每天织的“等待布”。晓冉说:“这线没断,约定就不算完。”原来距离再远,只要有根线牵着,心就还在一块儿。
(互动:你和远方的人有过“不会断”的约定吗?是每天的问候,还是件信物?)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织布谣的跨海和声
日本的手工坊发来邮件,说想和我们隔空对唱织布谣,“让老调子也跨次海,看看能不能对上拍子”。晓冉把周师傅的录音发过去,对方回信说:“这旋律和我们奶奶唱的很像,像失散多年的姐妹。”
对唱那天,视频里的日本织工穿着靛蓝和服,我们这边的老街坊裹着棉袍,两边的织布机“咔嗒”声撞在一起,竟分不出谁是东谁是西。唱到“线儿长”时,两边的孩子突然同时拍手,像早约好了似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北漂女手工逆袭从月薪三千到总裁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北漂女手工逆袭从月薪三千到总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