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柳岸里,桂花落了满地,巷口的石桌上,总摆着张叔刚熬好的桂花糖粥。“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前,挂着樊赟新做的“归雁缠花”——浅灰色的丝线绕出雁群的形状,翅膀缀着细碎的珍珠,像晨光下的羽翼,这是为归国华侨婚礼准备的核心配饰。
“华侨新人里,有位陈先生是从法国回来的,他说想把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北京的天安门,都绣在婚服上,”凰慕拿着需求表,指尖划过“家国情怀”的备注,“还有位林女士,带回来母亲当年的旗袍,想把旗袍上的苏绣纹样,融入汉服的设计里。”樊赟当即就翻出面料样本,把正红色的云锦铺在桌上:“用云锦做婚服的外层,庄重又大气,内层用素色的杭绸,绣上名山大川的简化纹样——长城、黄山、西湖,像一幅流动的中国地图。”
正说着,陈先生和未婚妻周女士就来了。陈先生手里捧着个木盒,里面装着他在海外收集的中国结、剪纸,还有张泛黄的老照片——是他祖父年轻时在故宫的留影。“我祖父一辈子想回国,却没等到,”陈先生声音有些哽咽,“我想把他的照片,做成迷你银饰,缝在婚服的衣襟里,让他也能‘见证’我的婚礼。”樊赟接过照片,轻轻抚摸着边缘:“把照片扫描后,用微缩工艺刻在银片上,周围绣上缠枝莲,既不会损坏照片,又能藏着你的心意。”
周女士则从包里拿出块苏绣手帕,是她母亲结婚时的嫁妆:“这上面的牡丹纹,是我外婆亲手绣的,我想把它拆下来,重新缝在汉服的裙摆上。”倾喃连忙制止:“手帕太珍贵了,咱们可以找苏绣匠人,按原样复刻一块,绣在裙摆的角落,再把原手帕装裱起来,婚礼后送给你们做纪念。”周女士听着眼睛一亮,当即就和倾喃一起,联系了苏州的苏绣老匠人。
另一边,林女士带着母亲的旗袍来了。旗袍的领口绣着精致的玉兰纹,袖口是盘金绣的云纹,虽然有些旧了,却依旧雅致。“我母亲说,当年在海外,只有穿这件旗袍时,才觉得离祖国最近,”林女士摸着旗袍的纹路,“我想把玉兰纹绣在汉服的领口,云纹绣在袖口,再配个玉兰花的缠花发簪,让母亲的念想,能一直陪着我。”樊赟当即就用白色丝线,做了朵玉兰花缠花,花瓣里掺了些珍珠粉,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发簪的簪杆用和田玉,刻上‘归巢’两个字,既符合你的心意,又有美好的寓意。”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里满是“家国”的元素。樊赟带着团队,用金线在婚服上绣名山大川,每一针都格外认真;倾喃则设计了“家国手账”环节,让每位华侨新人,写下自己在海外的故事和归国的心愿,婚礼当天交换手账;凰慕则联系了市侨联,在婚礼现场布置了“归国记忆展”,展出新人带回来的老物件——旧旗袍、老照片、海外版的中文书籍,让更多人感受华侨的家国情怀。
婚礼定在十一月初的一个周末,地点选在市文化中心的露天广场。广场上,红色的灯笼挂满了四周,灯笼上绣着“归雁栖巢”的字样;舞台用红色的云锦装饰,背景是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刺绣,上面缀着新人的家乡地名;观众席上,放着用丝绸做的小国旗,还有樊赟做的“归雁缠花”小挂件,每个细节都透着家国的温暖。
婚礼当天,十对华侨新人穿着定制汉服,并肩走进广场。陈先生的婚服衣襟里,藏着祖父的银饰照片;周女士的裙摆上,绣着复刻的苏绣牡丹;林女士的领口,玉兰纹与玉簪相映成趣。当新人一起在“家国卷轴”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再把卷轴交给市侨联保存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位老华侨看着这一幕,感动得抹眼泪:“看到孩子们穿着汉服,在祖国的土地上结婚,我这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婚礼结束后,陈先生和周女士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汉服承心意,归雁终有家”。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旁边是之前各场婚礼的照片——军人的庄重、警察的守护、医护的仁心、农民工的质朴、环卫工人的坚守、非遗传承人的匠心,还有华侨的家国情怀,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温暖的故事。
十二月初,工作室又接到了市妇联的邀请,要为“巾帼创业者”策划汉服集体婚礼。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翻着创业者的资料,樊赟说:“巾帼创业者的婚服,要体现她们的坚韧与优雅,咱们可以用紫色的面料,绣上‘奋斗’的纹样——比如钢笔、电脑、计划书,再配个‘绽放’的缠花,象征她们的事业与爱情都能绽放。”倾喃和凰慕点头,开始着手准备新的设计。寒风拂过柳岸里,却吹不散工作室的暖意,三人知道,还有更多与奋斗、与爱、与家国相关的故事,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还有更多不同群体的心意,等着她们藏进汉服的一针一线里。
十二月的柳岸里,虽已入冬,却依旧热闹。巷口的老腊梅树,冒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苞,“轻折柳”工作室的暖炉旁,堆着刚到的紫色面料——这是为巾帼创业者婚礼准备的,樊赟说,紫色既显优雅,又透着坚韧,像创业者们在风雨中依旧挺拔的模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