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锦川,热浪渐起,“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里,晒满了即将送往全国非遗博览会的展品——有融合苗绣、彝绣、唐卡元素的“民族丰收图”挂毯,有各职业群体的汉服婚服样品,还有“二十四节气”儿童汉服和农耕主题配饰。樊赟正拿着针线,给“民族丰收图”最后的麦穗纹收针,金色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真的麦芒垂落。
“省教育厅那边刚发来消息,全省‘非遗汉服进校园’的试点学校定了十所,下周就要去第一所学校做课程启动仪式,”凰慕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是试点学校的名单和课程表,“咱们得准备两套方案,一套给小学低年级,以汉服纹样认知和简易缠花为主;一套给高年级,加入苗绣针法体验和节气汉服设计,得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乐趣。”
倾喃则在整理博览会的展品介绍卡,每张卡片上都写着展品背后的故事——军婚汉服的“长城纹”代表守护,华侨婚服的“归雁缠花”藏着家国情怀,儿童节气汉服的“雨水杏花”源自民俗传统。“博览会上来的都是各地的非遗爱好者和从业者,得让他们不仅看到手艺,还能读懂背后的心意,”她把卡片插进透明袋,贴在对应的展品旁,“比如这套农耕汉服,要写上草绳编织来自农场老匠人,颜料是用甜菜根、菠菜榨的,这样才够生动。”
出发去博览会前,阿依和沙玛阿支特意从寨子里赶来,带来了新绣的苗绣蝴蝶和彝绣太阳纹挂饰,要放在博览会展位上。“咱们的手艺能走到全国去,是多大的福气,”阿依握着樊赟的手,眼里满是骄傲,“要是有人喜欢咱们的绣活,以后咱们还能一起做更多合作。”洛桑师傅也寄来了两幅迷你唐卡,一幅画着青稞田,一幅画着雪山,要和缠花配饰摆在一起,体现藏族非遗与其他手艺的融合。
全国非遗博览会在邻省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轻折柳”的展位被布置成了“非遗汉服小天地”——正中央挂着“民族丰收图”挂毯,四周分别摆放着职业婚服、儿童汉服、景区礼盒和非遗手作,墙上还贴满了活动照片,从幼儿园汇演到农耕体验,每一张都透着温暖。
开展第一天,展位前就围满了人。有位来自云南的非遗传承人,指着苗绣蝴蝶挂饰,激动地对樊赟说:“我们寨子里也有类似的绣法,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好的融合设计!”还有位高校的民俗学教授,拿着“二十四节气”汉服的设计稿,仔细研究纹样:“把节气习俗和汉服结合,既创新又保留了传统,值得推广!”更有不少家长和景区负责人,当场就留下联系方式,想后续合作儿童汉服和文创产品。
博览会期间,樊赟还受邀参加了非遗论坛,分享“轻折柳”从手艺传承到多元融合的故事。当她讲到临时帮幼儿园修改汉服,意外开辟儿童非遗汉服赛道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有位听众提问:“如何让非遗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樊赟笑着回答:“从孩子的一件汉服、一次手作体验开始,从普通人的一场婚礼、一次景区游览开始,让非遗融入日常,才是最好的传承。”
第一百零八章 校园织韵
从博览会回来后,三人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全省“非遗汉服进校园”的筹备中。第一所试点学校是市实验小学,校方希望能以“端午”为主题,开展一场非遗汉服文化日活动,让孩子们穿汉服、学手艺、懂习俗。
樊赟带着团队,给孩子们准备了简易版端午汉服——浅碧色短襦裙,裙摆绣迷你艾草纹,腰间系着玉米叶编织的小香囊;倾喃则设计了“端午非遗课堂”,分为纹样认知、缠花体验、香囊制作三个环节,还准备了端午习俗的动画短片,让孩子们边看边学;凰慕则联系了学校的家长志愿者,一起布置活动现场,在操场上挂起艾草、菖蒲,在教室门口贴端午主题的剪纸,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活动当天,市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满是浅碧色的身影——孩子们穿着端午汉服,在操场上列队,跟着老师读端午的童谣;在缠花体验课上,樊赟手把手教孩子们绕线,虽然孩子们的小手还很笨拙,缠出的艾草缠花歪歪扭扭,但每个人都笑得格外开心;香囊制作环节,孩子们跟着家长志愿者,往玉米叶香囊里装艾草、薰衣草,有的还在香囊上绣自己的名字,说要送给爸爸妈妈。
最热闹的是“端午走秀”环节,孩子们穿着汉服,拿着自己做的缠花、香囊,在舞台上走着小步子,台下的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位家长笑着说:“我家孩子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没意思,今天穿了汉服、做了手作,回家路上一直说‘妈妈,端午太好玩了’。”
活动结束后,学校的校长找到三人,希望能把“非遗汉服课”变成常态化课程,每个月开展一次,从端午、中秋到冬至,跟着节气学非遗。“孩子们的变化太明显了,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还变得更有耐心、更专注,”校长感慨地说,“以后还要请你们多来学校,带孩子们做更多有意思的手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