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行后院的角落,被一盏豆大的油灯照亮了方寸之地。
昏黄的光晕在夜色中浮沉,像一粒不肯熄灭的星火,映出地面斑驳的青砖与墙角潮湿的苔痕。
风从巷口斜斜地钻进来,裹挟着米糠的微尘和夏末的凉意,吹得灯火忽明忽暗,将聚拢来的十几个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墙上如摇曳的鬼影。
油灯芯“噼啪”轻响,溅起一粒火星,旋即湮灭在黑暗里。
林昭然就站在这片光影的中心,她的声音清亮而平稳,穿透了周遭的虫鸣与远处犬吠。
夜露悄然爬上她的发梢,微凉如指尖轻触。
“你们觉得,人为什么要读书?”
她没有拿出蒙童们敬畏的《千字文》,也没有摆开笔墨纸砚。
她的手心还残留着白日翻检账册时沾上的米粒碎屑,粗糙而真实。
她的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了这群伙计与邻家孩童组成的平静池塘。
水波一圈圈漾开,惊起细小的涟漪。
“为了……为了识字,以后好算账,不被人骗!”一个虎头虎脑的米行伙计抢先答道,嗓音粗哑,手不自觉地搓着衣角,仿佛已看见自己将来在账台前拨算盘的模样。
“为了能写自己的名字!”一个更小的孩子怯生生地说,声音细若蚊蚋,却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
林昭然点点头,目光温和地扫过每一张被灯火映照的质朴脸庞——有的脸颊还沾着饭粒,有的手指皲裂发红,有的眼神里盛着长久的沉默。
她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轻声念道:“《论语》里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见孩子们一脸茫然,她没有像寻常塾师那般要求他们背诵,而是换了一种他们能听懂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其实都差不多。你,我,他,甚至宫里的皇子,根子上没什么两样。真正的差别,是在后来我们各自学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她蹲下身,抓起一把饱满的米粒,在身前的旧案板上迅速摆出一个算式,米粒圆润微凉,触感温润如珠;又用另一把碎米摆出同样的算式,碎米边缘尖锐,硌着指腹。
“瞧,”她指着米粒,“好米和碎米都能用来计数,都能让你明白一加一等于二。知识就像这米,关键不在于你用什么来学,而在于你学到了什么。”
她教他们用米粒推演加减乘除,指尖划过米粒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又拿出米行最寻常的账本,让他们试着记录家中一日的开销,从一文钱的盐到半斤粗布。
纸页粗糙,墨迹微洇,笔尖划过时带着滞涩的摩擦感。
知识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牌匾,而是变成了他们触手可及的柴米油盐。
“家中若有姐妹,为何不让她学?”她的问题再次响起,这次却让几个年龄稍长的伙计陷入了沉默。
夜风穿过院墙缝隙,发出低低的呜咽,像是某种无形的叹息。
终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也是米行里最机灵的伙计阿牛,鼓起勇气低声问:“先生……女子识字,终究是不合规矩的。不怕……不怕惹来祸事吗?”
林昭然的目光沉静如水,她凝视着那个少年,也像是在凝视着这时代加诸于所有女性身上的无形枷锁。
她能感到袖口粗布摩擦着手腕的刺痒,也能听见自己心跳在耳畔低沉地回响。
她坦然回答:“怕,但更怕一辈子当个睁眼瞎,任人摆布,连自己的命运都看不清、算不明。”
这番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那句“怕当一辈子睁眼瞎”却像一根针,刺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蒙昧。
巷口的老槐树下,阴影里立着一个人。
他身上穿着国子监杂役的粗布短打,脚上的草鞋边缘已磨出毛絮,耳朵却一直朝着米行后院的方向,将那句惊世骇俗的回答一字不漏地听了进去,连风中飘散的米粒落地声都成了背景的陪衬。
三日后,林昭然的“算学补习”悄然变了名目,成了“夜读一章”。
她没有再讲算术,而是翻开了一本被摩挲得起了毛边的《孟子》。
书页泛黄,边缘卷曲,指尖抚过时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细密褶皱。
她不讲微言大义,不讲圣人文章,只拈出其中三个字——“民为贵”。
“若天子无道,苛待百姓,百姓可否换一个君王?”她再次抛出了一个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问题。
孩子们面面相觑,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在他们看来,天子就是天,不可动摇,不可置喙。
林昭然便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说某地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易子而食。
当地的父母官却依旧锦衣玉食,府中美酒飘香,香气随风飘出府墙,勾得饥民驻足垂泪。
有个饿得只剩皮包骨的童子,不知从哪来的胆气,跪在官衙门口,拦住了官员的轿子,只问了一句:“大人,您顿顿吃肉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连清粥都喝不上了?”那官员勃然大怒,命人将童子拖走,还斥责道:“黄口小儿,尔辈黔首,安知国家政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破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