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畿也惊讶地看着高鉴,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位好友。
高鉴心中惭愧,忙道:“信口胡诌,让三娘子见笑了。”
李秀宁却正色道:“高郎君过谦了。这诗句清新脱俗,寓意深远,绝非寻常人能作。秀宁平日也爱诗文,可否请教郎君师从何人?”
高鉴含糊道:“家学渊源罢了,不敢称师。”
三人边走边聊,不觉已至园深处。李秀宁似乎对高鉴格外感兴趣,不时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高鉴谨慎应对,既不过分显露,也不完全藏拙。
当谈到杨广东征高句丽时,高鉴叹道:“用兵之道,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中原饥荒连连,盗匪蜂起,正是需要安定内政之时。若一味对外用兵,恐非百姓之福。”
李秀宁目光炯炯:“高郎君见识不凡。不知以为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高鉴心中警惕,这问题可不好回答。他沉吟片刻,缓缓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圣人在位,四海升平,然则...”他故意停顿,观察李秀宁的反应。
“然则什么?”李秀宁追问道。
高鉴压低声音:“然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而衰,亦是常理。”
这话说得含蓄,却暗示了隋朝可能由盛转衰的意思。赵畿在一旁听得心惊胆战,连连使眼色。
李秀宁却眸光大亮:“高郎君果然非同寻常。不知可曾想过将来有何打算?”
高鉴心中一动。李秀宁这话似是招揽之意?历史上李渊一家确实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谨慎回道:“在下乃国子监生员,自当勤学苦读,将来若能造福一方百姓,便心满意足了。”
李秀宁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这时,一个小沙弥匆匆走来,在李秀宁耳边低语几句。李秀宁神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向二人告辞:“家中有些事务,秀宁先行一步。今日与二位相谈甚欢,后会有期。”
说罢施了一礼,在侍女陪同下匆匆离去。
赵畿望着她的背影,啧啧称奇:“这李三娘子果真名不虚传,比起她那个混世魔王般的弟弟,简直是天壤之别。”
高鉴点头,心中却蒙上一层阴影。李秀宁匆忙离去,恐怕与早晨的冲突有关。李元吉定然已经回家告状,此事怕是难以善了。
眼看日头西沉,二人也决定返程。回城的路上,高鉴格外警惕,所幸一路平安。
远处巷子口,影子一闪而过。
喜欢山河鉴:隋鼎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山河鉴:隋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