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工坊”在内门小比上百艺环节的惊艳亮相,如同一块投入池塘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孙建设想。不仅在内门弟子中引起了广泛讨论,甚至传到了某些长老耳中。
“自适应符箓”、“流体符文动力学”、“混沌工坊”……这些新奇的名词伴随着孙建那五行筑基的传奇经历,让他成为了青垣宗年轻一代中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
名声带来的不全是好处。
首先找上门来的,是器堂的几位资深弟子,由赵昊引荐。他们表面上对“自适应符箓”的技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合作”意向,言语间却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审视和隐隐的逼迫,试图以极低的代价,甚至空手套白狼,获取“混沌工坊”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那套“流体符文动力学”的理论。
“孙师弟,你这符箓想法是好的,但毕竟粗糙,不稳定。我器堂底蕴深厚,炼器大师众多,若由我们接手优化、批量生产,必能将其发扬光大,届时少不了你的好处。”为首的一名器堂弟子,名为严锋,炼器八层,语气看似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
孙建心中冷笑,这是把他当傻子了?他面上却不动声色,打着哈哈:“严师兄谬赞了,师弟我这不过是些不成器的瞎琢磨,登不得大雅之堂,岂敢劳烦器堂的师兄们费心。”
“孙师弟过谦了。”严锋皮笑肉不笑,“萧焱师兄都称赞‘有意思’的技术,岂是凡品?听说师弟与千机阁合作,千机阁虽有些奇技淫巧,但论及大规模炼制和稳定性,终究不如我器堂。师弟不妨再考虑考虑?”
这话里话外,既抬出了萧焱施压,又贬低了千机阁,意图明显。
孙建依旧油盐不进:“师兄们的好意,师弟心领了。只是这技术尚不成熟,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实在不敢拿出来贻笑大方。待日后有所成,再与师兄们探讨不迟。”
几次三番被软钉子顶回来,严锋等人的脸色渐渐难看起来。赵昊在一旁阴恻恻地补充道:“孙师弟,好东西要懂得分享,吃独食……容易噎着。”
孙建眼神微冷,知道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但他如今已是内门弟子,又有萧焱的些许关注(哪怕只是出于研究兴趣),倒也不至于怕了这些器堂弟子。他淡淡道:“赵师兄提醒的是,师弟我自有分寸。”
见孙建软硬不吃,严锋等人只得悻悻离去,但眼神中的不善,谁都看得出来。
器堂的人刚走,丹鼎阁又有人来访。这次来的是一位名叫吴用的丹师,筑基中期,在丹鼎阁内也算小有名气,但为人有些心胸狭窄。他直接质疑孙建优化回气丹方的“正统性”。
“孙师弟,丹道一途,博大精深,讲究的是经验积累和丹火掌控。你提出的那套什么‘预处理’、‘控温曲线’,听起来花哨,实则违背丹道常理,不过是侥幸成功一次罢了,如何能作为备选方案?若是弟子们争相效仿,炼废了灵药,谁负责?”吴用语气尖刻,带着明显的排斥。
白芷兰恰好也在场,闻言蹙眉道:“吴师兄,孙师弟的方案是我亲自验证过的,成丹率和品质确有提升,何来侥幸之说?”
吴用冷哼一声:“白师妹,你涉世未深,莫要被一些哗众取宠之言蒙蔽。丹道岂是儿戏?没有数十年苦功,焉能妄谈改进丹方?”
孙建看着这位固步自封的吴丹师,心中并无多少怒气,反而觉得有些可悲。他平静地回应道:“吴师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案是否有效,多试几次便知。若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半步,丹道又如何能进步?”
“你!”吴用被噎得脸色涨红,指着孙建,“好个牙尖嘴利的小子!我倒要看看,你这套歪理邪说能走多远!”说罢,拂袖而去。
接连应付了两拨麻烦,孙建揉了揉眉心。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混沌工坊”的名声越来越大,觊觎技术和找茬的人只会更多。
“必须建立技术壁垒!”孙建对工坊成员说道,“光有理论不行,我们必须尽快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优势,并且形成一套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的体系。”
他调整了研发策略:
1. 深化理论,构筑护城河:他不再满足于“自适应火弹符”1.0版,开始着手研究更复杂的“自适应防护符箓”(能根据攻击属性调整防御强度)和“自适应辅助符箓”(如轻身、金刚等)。他将“流体符文动力学”进一步完善,加入了更多数学模型和参数,使其更加晦涩难懂,提高模仿门槛。
2. 工艺复杂化,提升复制难度:他与石坚、墨玉合作,设计更加复杂、精密的符文雕刻模具和绘制流程,使得即使别人拿到了理论,没有相应的加工能力和熟练工,也无法复制。
3. 材料壁垒:让林瑶继续深入研究新型符墨,尝试加入一些稀有或处理工艺复杂的材料,形成材料上的优势。
4. 寻求官方认可与保护:他准备将优化后的回气丹方和“自适应符箓”的基础理论,以论文报告的形式,正式提交给宗门相关部门(如传功堂、百艺堂),申请“技术认证”和一定的保护。虽然修真界没有专利法,但宗门对于有价值的独创技术,通常会给予一定的认可和保护,防止被轻易剽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修真界讲科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修真界讲科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