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礼毕,在赞礼官悠长的高唱声中,数万文武百官再次整齐叩拜,而后依品阶肃然起身。方才山呼海啸的声浪已然平息,整个祭坛广场,虽人潮如海,此刻却静得能听见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响。万千道目光,灼热、敬畏、期盼,尽数聚焦于坛顶那玄色冕服、九旒蔽面的新王身上。空气中弥漫着香烛未尽的气息与一种历史定格前的紧张,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等待着他承载天命之后,颁下的第一道王命。
刘备并未立刻开口。他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透过微微晃动的玉旒,缓缓扫过坛下无垠的军阵与恭立的臣工。他再次深吸了一口带着秋日凉意与香烬余味的空气,试图让那澎湃如潮的心绪稍稍平复。指尖所触,是怀中那方金玺冰冷而坚硬的棱角;肩头所感,是头顶冕冠沉甸甸的重量。这加冕大典的圆满,仅仅是一个辉煌的序幕。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此刻才真正开始。如何将这万众一心的瞬间凝聚力,转化为稳固持久的统治?如何酬谢这些追随他半生、浴血奋战的功勋旧部,又能激励后来者效忠?如何让这新生的王国机器,每一个齿轮都有效咬合,向着那“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隆隆前进?这一切,远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为复杂、艰险。
终于,他微微侧首,向侍立在王座之侧、主管礼仪的太常官员递去一个沉稳的眼神。官员心领神会,立刻躬身趋步上前,以最庄重的姿态,展开那卷早已备好、用玄色锦缎绣以金纹的王命诏书。他清了清喉咙,用尽全身气力,将清晰而高昂的唱诵声传遍全场:
“王上有令:封,刘封,为王世子——”声音如同磐石击水,在空旷的坛场上激起层层回响。位列勋臣之前的刘封,强压着内心的激动与荣耀,大步出列,直至坛前,而后推金山倒玉柱般跪拜下去,声音因激动而略带颤抖:“臣刘封,叩谢王恩!愿父王千秋万代,愿我汉祚永昌!”
这一道王命,如同定海神针,瞬间安定了所有追随者的心。明确了国本,便意味着政权有了清晰的传承,未来的事业有了延续的指望,这对于一个新生政权而言,其稳定人心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对个人的封赏。群臣之中,不少人暗自点头,面露欣慰之色。
册立世子之后,刘备并未急于继续封赏,而是缓缓自王座上站起身。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沉浑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不再需要赞礼官转达,直接传入每一位臣子的耳中:
“诸卿!”仅仅二字,已尽显王者威仪。“今日刘备得以在此祭祀天地,暂居王位,非独备一人之荣,实乃汉室之幸,亦是天下忠臣义士、百万士民之殷切期望!暴曹篡逆,神器蒙尘,我辈深受国恩,岂可坐视?今日我汉中国肇基,正是要擎起汉家旗帜,扫荡奸凶,还于旧都!”
他的声音陡然高扬,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诸君随备转战南北,历经生死,今日之功业,非备一人所能成就,当与诸君共荣之!所有封赏,皆论功行赏,以示至公!”
言罢,他重新落座。一旁的尚书郎官立刻上前,接过太常手中的诏书卷轴,开始高声宣读那一道道关乎王国未来格局的核心任命。每一道名字念出,都引来一阵细微的骚动与无数道目光的聚焦。
“拜许靖为太傅,位同三公,大王以师礼相待,彰显尊贤重德之本!”
须发皆白的老臣许靖,颤巍巍出列,还未开口,已是老泪纵横。他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荣宠,更是天下清流士人对这个新生政权的认可。尊其为太傅,给予极高的礼遇,是刘备向天下士人表明心迹:这个政权,尊重传统、崇尚德行,是值得投效的明主。此举对于安抚益州本土及吸引外来士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拜刘琦为大司马,位冠武臣,大王以宗亲之谊相托,彰显继统正名之义!”
面容清癯的刘琦缓步出列,眼神却格外明亮。这个任命蕴含深意——他不仅是荆州旧主刘表嫡长子,更是汉室宗亲,刘备表其为大司马,既是对荆州政治遗产的合理承接,更是向天下昭示:这个政权延续着汉室正统的血脉。此举巧妙化解了“鸠占鹊巢”的舆论风险,使荆州士民感受到政权的延续性。而对刘琦个人而言,这既是对他让渡荆州的回报,也是将他纳入新政权的核心圈层,从而巩固了刘备集团在荆楚地区的统治根基。
“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总领枢机,参赞政务,为百官之首!”
法正应声出列,躬身领命,眼神锐利如鹰。他精于奇谋,善于实务,更与刘备有着极高的默契。尚书令总揽全国政务,是实际上的行政首脑。此职授予法正,正是要将他善于筹划、敢于任事的才能发挥到极致,确保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
“任命庞统为军师将军、录尚书事,与尚书令法正共理朝政,运筹帷幄!”
“凤雏”先生庞统,其才名早已天下皆知。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他屡献奇策,功不可没。军师将军掌军谋,录尚书事则赋予他参与核心决策的权力。此任命使其与法正形成双核,既能互补,又可制衡,确保刘备能听到不同的谋略声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再续蜀汉的浪漫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再续蜀汉的浪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