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得知此事后,匆匆回到东宫。一进殿门,就看到朱允熥正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常氏在一旁满脸担忧。
朱标面色凝重,走到朱允熥面前,缓缓坐下,目光温和却又带着几分严肃:“熥儿,今日在大本堂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可知你那番话,惹得夫子如此生气,连皇爷爷都惊动了。”
朱允熥抬起头,迎着朱标的目光,理直气壮地说道:“父亲,孩儿所言并非无端乱说。您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说明孔子身高惊人呐。还有《吕氏春秋》也记载其有‘力举国门之关之力’,可见孔子绝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孙儿觉得,宋濂夫子一直将孔子描绘得那般文绉绉,好像只会讲些大道理,这并不全面啊。”
朱标微微一怔,没想到朱允熥对典籍竟有这样的见解。他神色未变,依旧严肃地说道:“熥儿,你能引经据典,这值得夸赞。但你需明白,圣人之道,重在其思想、教诲,而非纠结于其外在的体魄。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才是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朱允熥一挺胸膛,满脸得意道:“爹,这些我早就会啦!孔夫子的《论语》,我都能倒背如流呢!随便您考,孩儿要是答不上来,甘愿受罚!”
常氏在一旁赶忙附和,一脸骄傲地说道:“可不是嘛,殿下。咱这熥儿啊,平日里就聪慧过人,读书识字那叫一个快,《论语》里的词句,他张口就来,可没少下功夫。”
朱标挑了挑眉,脸上带着几分审视,故意板起脸,用那略带威严又不失诙谐的语气说道:“哟呵,口气倒是不小。那为父倒要考考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其中‘省’为何意,又当如何践行?你且细细说来。”
朱允熥:“我每天都要反思三次,帮别人做事是不是用心了?和朋友相处是不是讲义气了?该传的招数有没有教给徒弟?
朱标听了朱允熥这般回答,气得差点没当场跳起来,可想着得好好教导儿子,只得强压着怒火,脸上肌肉微微抽搐,说道:“熥儿,你这说的是什么歪理!‘省’乃反省之意,这是圣人教导我们每日多次自我反省,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你竟将‘传不习乎’说成‘传的招数教给徒弟’,简直是胡言乱语!”
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又说道:“再考你一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且讲讲,这话是何意?你若再这般曲解,为父可真要动怒了!”
朱允熥挠了挠头,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笑嘻嘻地说道:“爹,这题孩儿会呀!您看呐,这‘君子喻于义’,就是说君子懂得江湖道义,路见不平就得拔刀相助;‘小人喻于利’嘛,那就是小人只知道钻钱眼儿里,为了一点银子啥缺德事儿都干得出来。就好比咱大明这世上,那些心怀正义,为百姓出头的,那都是君子;而那些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可不就是小人嘛。”
朱标听了,顿时气得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手指着朱允熥,声音都忍不住提高了八度:“朱允熥!你……你简直是荒谬至极!这圣人之言,乃是教导世人以义为准则,行事处世皆从大义出发,重义轻利,而非你这般将其庸俗化,以市井之见去揣度。你如此肆意曲解,日后如何能担起皇室之责,又如何能领悟治国安邦的道理!”
常氏见朱标真的动了怒,赶忙上前拉住朱标的衣袖,面露担忧地劝道:“殿下,莫要气坏了身子,熥儿他年纪小,不懂事,往后慢慢教导便是。
朱标狠狠瞪了常氏一眼,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嚷嚷道:“慈母多败儿!你就可劲儿宠着他吧!照这么惯下去,迟早给他惯出一身臭毛病,日后还不得捅出天大的篓子!咱皇家的脸面,都得被他给丢尽咯!”
常氏一听这话,顿时就不乐意了,双手叉腰,柳眉倒竖,扯着嗓子回怼道:“老娘宠他怎么了?熥儿打小就聪明伶俐,不过是年纪尚小,对圣人之言理解有误罢了。你动不动就发这么大火,也不怕吓着孩子!再说了,孩子哪能不犯错,慢慢教不就行了,用得着你在这儿上纲上线的?”
朱标气得一甩袖子,在原地来回踱步,嘴里嘟囔着:“你这妇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他是皇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江山社稷。如今对圣人之道如此轻慢曲解,若是养成了这等习性,将来如何能担当大任,如何能治理好这大明江山!”
朱允熥见朱标气得火冒三丈,不仅没害怕,反而一脸戏谑地开口道:“爹,您这是急啥呢?您也不想想,皇爷爷那位置将来铁定是您的呀,您之后再传给大哥,怎么着也轮不到我头上。您这么大动肝火,难不成是老糊涂了?我看您呀,赶紧找个太医瞧瞧,别回头气出个好歹来,那可就麻烦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熥仔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熥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