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中,杨延昭倚在窗边的软榻上,看似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已如暴风席卷下的海面,波涛汹涌。柴婉儿那句“商议北伐之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打破了他勉强维持的平静。
北伐,雍熙北伐!
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他太清楚这场战役的始末与结局了。宋太宗赵光义好大喜功,急于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不世功业,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分兵三路大举攻辽。东路军曹彬轻敌冒进,粮道被断,溃于岐沟关;中路军田重进后撤;西路军潘美、杨业虽初期连克寰、朔、云、应等州,却因友军失利成了孤军深入,最终在监军王侁的逼迫下,杨业不得已出击,于陈家谷口力战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此战,宋军精锐损失惨重,北宋对辽的战略态势从此转为守势,而杨家将的悲壮史诗,也由此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不行,绝对不行!”杨延昭在心中无声地呐喊。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因为他的到来产生些许偏差,但大势的洪流若不加干预,必将再次将杨家卷入深渊。他猛地睁开眼,目光锐利地扫过房间。书案上,笔墨纸砚齐全,一旁还放着几本兵书,那是原本的杨六郎常读的。
他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埋下一颗种子。
然而,冲动很快被理智压了下去。他如今人微言轻,一个“记忆不清”的伤号,凭什么去影响朝廷国策?直接跑去对杨业说“爹,北伐必败,千万别去”?那只会被当成失心疯,甚至可能引来更大的猜疑。
他需要契机,一个能让他合理展现“价值”,却又不会过于突兀的契机。
这个机会,在当天晚膳时分,悄然而至。
因杨延昭伤势未愈,晚膳是送到他房中的,但杨业恰好从军营回府片刻,与佘太君一同过来看他。饭桌上气氛还算融洽,杨业虽不苟言笑,但看向儿子的目光中,关切之色难掩。他仔细询问了杨延昭的身体状况,又嘱咐了几句安心养伤的话。
话题不知怎的,便转到了边关军务上。杨业放下筷子,眉宇间笼罩着一层阴霾,对佘太君叹道:“近日辽骑活动愈发猖獗,我军派出的斥候(侦察兵),折损颇重。往往一队出去,能回来半数已是万幸。情报不明,如同盲人夜行,处处受制,长此以往,非是良策。”
佘太君亦是蹙眉:“可知是何缘故?是辽人侦骑太过精锐,还是……”
杨业摇头:“辽骑来去如风,熟悉地形是一个原因。但更棘手的是,他们似乎总能料到我军斥候的活动范围,屡屡设伏。我怀疑……军中或有疏漏。”最后几个字,他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沉重的无奈。
听到这里,一直默默吃饭、实则竖着耳朵的杨延昭,心脏猛地一跳。
机会!
他深吸一口气,放下碗筷,脸上露出适时的、带着些许困惑和努力回忆的神情,看向杨业,声音不高,却足以让父母都听清:“爹……娘……我昏迷这几日,脑中浑浑噩噩,却偶尔会闪过一些……奇怪的念头,也不知当讲不当讲。”
杨业和佘太君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讶异。杨业沉声道:“但说无妨。你如今伤着,胡思乱想也是常情。”
得到了许可,杨延昭组织着语言,尽量让自己的提议听起来像是病中零碎的灵感,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
“孩儿想着……那斥候传递消息,是否……太过单一了些?”他斟酌着用词,“如今似乎全靠人力奔驰回报,一旦被截杀,消息便彻底中断。能否……能否像烽火台那般,用些别的法子,比如……不同颜色的旗帜,在高的山头上挥舞?或者……用不同数量的响箭,代表不同的敌情紧急程度?甚至……可以在一些险要又隐秘之处,预设几个只有我们自己人知道的密点,存放简易的竹筒书信,斥候只需将情报放入,后续有专人定时去取,如此,即便前出的斥候遭遇不测,情报或许也能保全……”
他将现代战争中一些简易通讯、接力传递以及情报死投(dead drop)的概念,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极其粗浅的方式表述了出来。他没有提及任何超越时代的技术,只是对现有模式进行“思路”上的拓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番听起来还有些稚嫩和零碎的话,却让杨业的眉头微微挑动了一下。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佘太君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异,她看着儿子,仿佛第一次认识他一般。这些想法,虽然细节上漏洞百出,但核心的思路——增加通讯渠道、降低情报传递风险——却直指当前斥候损失惨重的痛点。
半晌,杨业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想法……倒是有几分机巧。”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看向杨延昭,“不过,延昭,你可知,那彩色旗帜,在白日或可一用,但到了夜间,或是雨雾天气,便形同虚设?响箭传讯,距离有限,且易被敌人模仿,混淆视听。至于你所说的密点……”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设立容易,守护却难。一旦被辽狗侦知,反而会成为他们获取我军情报、甚至设下陷阱的诱饵。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酿成滔天大祸。你这些想法,看似取巧,实则根基不稳,过于……理想化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