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秋,霜风渐起。陈默裹紧了身上那件洗得发白、难以抵御寒意的薄棉袍,随着拥挤的人流,踏上了十六铺码头的青石板。喧嚣鼎沸的人声、咸腥潮湿的江风、码头苦力沉闷的号子以及汽轮粗犷的嘶鸣,瞬间将他淹没。黄浦江浑浊的江水拍打着锈迹斑斑的轮船和驳岸,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汗臭、劣质脂粉以及各种货物混杂的浓烈气味。这气味,便是远东第一都会——上海,给这个初到贵境的江南小镇青年最初的、极具冲击力的见面礼。
码头上,人流如织,形形色色:长衫礼帽的先生、旗袍卷发的摩登女郎、短褂绑腿的苦力、巡捕房趾高气扬的印度红头阿三、穿着破旧神色麻木的逃难者……陈默背着沉重的蓝布包袱——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几本视若珍宝的书、一封同乡的引荐信(分量轻得可怜)以及家中东拼西凑的最后一点盘缠,像一颗被随意抛入激流的石子,茫然四顾。高楼大厦的轮廓在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下若隐若现,勾勒出十里洋场令人窒息却又充满蛊惑的繁华景象。这繁华,与他格格不入。他怀中揣着的几张薄薄的钞票和一小把叮当作响的角子,是他在这个陌生丛林里唯一的筹码,每一枚铜板都沉甸甸地压在心口。当务之急,是寻一处安身立命的角落。
他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招揽生意的“野鸡车夫”和眼神闪烁、兜售着不明物品的各色人等,循着记忆中从书本和同乡口中听来的只言片语,朝着闸北、南市那些“下只角”的方向走去。那里的房租,据说能让像他这样的“外乡赤佬”有机会喘口气。
穿过狭窄拥挤、两旁多是低矮木结构房屋的弄堂,空气变得更加污浊。污水横流的街面,晾晒在竹竿上层层叠叠的“万国旗”,小贩嘶哑的叫卖声,煤球炉子呛人的烟雾,构成了上海底层最为鲜活也最为残酷的市井图卷。陈默的目光在一处处张贴着告示的木板或墙壁上逡巡,寻找着“吉屋招租”的字样。
终于,在一条名叫“福寿里”的弄堂深处,他看到一张红纸,上面用拙劣的毛笔字写着:“三楼亭子间招租,月租大洋四元,押一付三,限单身男子。”
陈默心头一跳,四块大洋!这几乎是他月盘缠的一半!但他别无选择。深吸一口气,他敲响了楼下漆皮剥落的大门。
开门的是一个干瘪精瘦的老太婆,穿着靛青布衫,脑后挽着髻,嘴里叼着根旱烟管,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陈默,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做啥?”
“阿婆,我看上面写着三楼亭子间招租……”陈默尽量让自己的吴语显得不那么生硬。
老太婆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哦,那间小房子啊。四块洋钿一个月,押一付三,先付十六块大洋,没啥问题就跟我上来看看。”她的语气不容商量。
踩着吱呀作响、陡峭狭窄的木楼梯上到三楼,穿过堆满杂物的昏暗走廊,老太婆推开一扇低矮的木门。一股浓烈的霉味混合着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
所谓的“亭子间”,名副其实地在楼梯转弯处上方,利用坡顶下的空间搭建而成。面积顶多五六平米,高度极低,陈默站着只能弯腰。一扇小小的老虎窗,玻璃脏污,透进的光线昏沉暗淡。屋内空空荡荡,只有一张摇摇晃晃的竹榻,角落里积着厚厚的灰尘和蛛网。墙壁斑驳,雨水渗漏的痕迹清晰可见,空气冷得像冰窖。
“阿婆,这……这就要四块大洋一个月?”陈默看着这连放张桌子都困难的逼仄空间,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
“小赤佬,侬懂啥?”老太婆吐出一口烟圈,满脸鄙夷,“上海滩啥地方?寸土寸金!福寿里这地段,四块洋钿已经很便宜了!前头霞飞路的公寓,一间房要几十块呢!要租伐?后面等着看的人多着呢!”她作势要关门。
押一付三,十六块大洋!这是陈默全部盘缠的八成!若给了,他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接下来的谋生。他喉头滚动了一下,艰难地开口:“阿婆,我……我身上没带那么多,能不能……”
“不能!”老太婆不耐烦地打断他,“没铜钿租啥房子?寻啥开心!让开让开!”她像驱赶苍蝇般挥着手,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沉重的关门声像一记耳光甩在陈默脸上。他站在昏暗的走廊里,听着楼下传来的市声,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穷”字在这座城市的千钧重量。他默默走下楼梯,重新汇入弄堂的人流,背影显得更加单薄落寞。
接下来的寻觅,像一场漫无边际的苦役。他看过所谓的“灶披间”(厨房改造),租金三块半,但终日油烟弥漫,隔壁就是炒菜声和主仆的叱骂声;他打听过“鸽子笼”,位于顶楼晒台搭建的简陋棚屋,租金三元,夏热冬寒,遇上台风天更是岌岌可危;他甚至被一个看似热心的二房东带到一处更偏僻的棚户区,那里多是草棚和油毡房,被称为“滚地龙”,租金两块大洋,但环境恶劣,污水横流,卫生状况堪忧,且鱼龙混杂,安全毫无保障。每一次碰壁,每一次目睹更为艰辛的生存状态,都让陈默的心往下沉一分。上海滩的繁华背后,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浮萍”在泥泞中挣扎求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民国英雄喋血上海滩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民国英雄喋血上海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