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主力撤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像一块滴着鲜血的肥肉,瞬间吸引了四方秃鹫。临淄城并未迎来预想中的平静,反而陷入一种更令人窒息的、暴风雨前的死寂。宋国留守将军公孙固凭借一万精锐,牢牢控制着宫城与武库,对城防实行宵禁与严查,但其统治的根基,却建立在齐人日益沸腾的怨愤与屈辱之上。
公子潘的府邸,深处曲巷,夜幕下更显幽深。这里已成为一个密谋的中心。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因野心而灼热的面庞,以及几位心腹大夫——大多是家族在先前内乱中受损、或自觉在新君治下前途无望的失意者。
“宋人外强中干,公孙固不过一武夫,只知弹压,不懂收心。”一位大夫低声道,“近日征收军粮,已激起三处乡邑抗命,虽被镇压,但民怨已如干柴。”
公子潘指尖轻叩案几,目光锐利:“公孙固不可怕,可怕的是隰朋。此老虽看似顺从,却在暗中织网。国、高两大族态度暧昧,皆因他在其中周旋。若不先除隰朋,我等纵有楚援,亦难撼动临淄。”
“但隰朋深居简出,身边亦有护卫,且宋人对其似有监视,动手恐不易。”
“何必我们动手?”公子潘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宋人最忌惮者是谁?正是这位德高望重、暗中联络四方的老臣。若让公孙固相信,近日城中暗流、物资短缺、乃至军心不稳,皆系隰朋幕后指使,意欲驱逐宋军,复齐自立……你们说,那位刚愎的宋将会如何?”
密室内众人眼中一亮。借刀杀人,挑动宋人去除掉最大的内部障碍,无疑是上策。
“立刻去办。”公子潘下令,“要让流言精准地传入公孙固耳中,要像真的一样。同时,派人密告隰朋,就说我等获悉宋人疑其图谋不轨,欲加害于他,劝他早做防备,或可联络我等以求自保。”
一石二鸟。既促使宋人对隰朋下手,又试图将隰朋逼入自己的阵营,若不成,则其必死;若成,则可得其声望实力为己所用。
计策定下,几条黑影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临淄的夜色。
流言比瘟疫传得更快。不出两日,隰朋已然察觉气氛不对。宋军兵士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审视与冷意,宫中往来官吏也对他避之不及。他一生纵横捭阖,岂能不知此中凶险?
与此同时,他竟收到了公子潘“善意”的警告与拉拢。
书房内,油灯将尽。隰朋独自坐着,面前摊着绢帛,笔悬在半空,却一字未落。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疲惫。管仲、鲍叔牙皆已作古,先桓公霸业已成过眼云烟。如今的他,既要面对外部的强权压迫,又要警惕内部的阴谋颠覆,还要辅佐一位优柔寡断、近乎傀儡的君主。
公子潘的用心,他洞若观火。投靠公子潘?那无异于引狼入室,将齐国彻底推向楚国的附庸,且必然引发新一轮更血腥的内战,齐国社稷真有覆灭之危。向公孙固自辩清白?宋人猜忌已深,岂会相信?反而自取其辱,甚至加速祸患来临。
他长叹一声,最终落笔。不是写给公子潘,也不是写给公孙固,而是写给远在宋国、或许还存有一丝理智的宋襄公,以及一封密函,遣心腹火速送往莒国边境,交予一位他曾施恩、如今手握一部兵权的旧部。
致宋襄公的信中,他陈词恳切,分析利害:指出留守宋军已成本国巨大负担,且深陷齐人怨恨之泥潭,若持续高压,必生大变;强调齐孝公乃宋所立,宋应助其立威自立,而非视其为傀儡,如此方为长久控制齐国之道;最后,他直言公孙固受小人挑唆,对己身已有误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对宋、对齐孝公之忠诚。
这是一次绝望的谏言,也是一次卑微的自保。他深知宋襄公刚愎,此信多半石沉大海,但他已别无他法。
做完这一切,他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他知道,风暴就要来了。
公孙固收到了流言,也收到了公子潘派人“无意”中透露的种种“证据”。他本就因驻军期间的种种不顺而烦躁不堪,视齐人的一切抵抗皆为挑衅,此刻将所有怒火都集中到了那位看似恭顺、实则“包藏祸心”的老臣隰朋身上。
“若非此老背后操纵,区区齐人,安敢如此!”公孙固对副将咆哮,“拿下他!严加审讯,必能挖出同党!”
副将稍显迟疑:“将军,隰朋乃齐之重臣,声望极高,无确凿证据而贸然抓捕,恐激起大变……”
“证据?那些抗粮的刁民,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吏,就是证据!声望?正是这声望才能蛊惑人心!速去!”公孙固已被猜忌和愤怒冲昏头脑。
是夜,一队宋兵粗暴地闯入隰朋府邸。隰朋身着朝服,端坐正堂,似乎早已料到此刻。他没有反抗,只是冷冷地看着带队军官:“我要见公孙将军。”
“将军没空见你!拿下!”
隰朋被捕入狱的消息,像一颗炸雷,瞬间震动了临淄。原本还在观望的国氏、高氏等大族震怒,这不仅是对隰朋个人的迫害,更是对全体齐国贵族的羞辱。齐孝公闻讯惊惶失措,亲往公孙固处求情,却被公孙固以“清查逆党,为国除奸”为由,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