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来了吗?好紧张!
丞相赵伏现在有点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失误,导致了太子早亡。
苍天保佑啊,别是我出了什么馊主意就好啊!
坐在另一边,旁观丞相赵伏双手合十,祈祷上天保佑的小皇子南宫景不禁在心里吐槽:
丞相这小动作还挺多的,又是自言自语,又是祈祷的。
谁能告诉我这怎么回事儿啊,丞相面上看着一副仙风道骨的,怎么感觉不那么正经呢?
算了算了,还是老实看天幕吧。
【朱家的家主朱泉到了之后呢,就对瀚哀帝南宫准说,我先前有眼不识泰山,不小心冒犯了先帝,酿下大祸。
如今国家有难,我愿意以戴罪之身将功赎罪,率领朱家掌管的6千丹阳兵为大瀚助力!
瀚哀帝南宫准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当即同意了朱泉的请求,让他带兵随自己出征。
朱泉走了之后,瀚哀帝南宫准特意问了丞相赵伏一句,他说朱泉一反常态,主动提出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这其中会不会有诈呢?
我在这里补充一下,朱家一直与大瀚相处的不太融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
比如身为世家大族的朱家瞧不起泥腿子出身的南宫家;
朱家的子弟有不少死在瀚太祖平定丹阳郡的过程中;
瀚平帝派出的使者陶昭死在朱家等;
后面大瀚安排在各地的官员在施政时有时会损害朱家的利益等,两方势力之间有很深的隔阂,导致了二者关系并不融洽。
那这里就是丞相赵伏判断失误的地方了。
他认为啊,这是朱家见到大瀚的力量越来越强,对于整个丹阳郡的把控力度越来越深,由此心生无力,于是乎想要借着这次机会彻底地融入到大瀚的朝廷中。
听了丞相赵伏的解释之后,瀚哀帝南宫准心中再无疑虑,一门心思投入到军队出征上了。
与朱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家,面对瀚哀帝南宫准派去的使者的请求,沈家是极其委婉的拒绝,并且绝不松口,不论使者怎样劝说,沈家始终是不同意派兵支援。
瀚哀帝南宫准就认为啊,这是朱家深明大义,带头做出了表率,所以很欣赏朱家的做法。
于是呢,在派去沈家的使者归来后,瀚哀帝南宫准就封朱权为平南将军,带着他的6千丹阳兵随自己出征。
在这里,丞相赵伏说的其实也没错,眼瞅着大瀚的实力越来越强,山地里的匪患被剿灭了,内部也安定下来了,确实是个投诚的好机会。
他这次最主要的失误就是漏算了,他只考虑到自己国家内部的局势,而没有考虑到周边的这几个邻国此刻的形势。
而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大瀚有三个邻国,西边是大武,西南边是大陈,东南边是大吴。
当然了,大瀚北部也是有人的,但是在那个时期,大瀚的北部还处于一片混乱的阶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或者政权,再加上整个大瀚最精锐的军队就防守在北部防线,所以基本不用担心。
咱们说回这三个国家,大武,大陈,大吴。
现在的局势是,大陈要一鼓作气灭了大吴,吞并它的领土。
如果让大陈成功,那他下一步的目标一定是大瀚,到时候同时面对大武和大陈两个强大的国家,大瀚是难以招架的,所以才有了瀚平帝南宫俞这次的救援。
而丞相赵伏正是漏算了大武这个国家的反应,所以才导致了后面的结果。
当时大武的情况是刚刚结束一场内战,安康七年的时候,大武开国太祖朱奂的太子终于是平定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掀起的内战,艰难取胜之后登基为帝。
大武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武明帝朱令,他一上来就发现经年的内战已经掏空了整个国家,如今的大武是空前的虚弱。
而他把这一切的罪责,怪到了大瀚身上,他认为正是大瀚害死了自己的父亲,诱发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
我们大家要知道,大武的这场内战整整打了7年啊,几乎是将大武的精锐军队打没了三分之二,损失太大了,武明帝朱令必须想办法挽回颜面,不然大武的人心就散了。
所以他登基之后,立刻就找人来想办法,怎么样能够重创大瀚,稳定内部的人心。
左右问了一圈儿,最后发现没什么好办法,因为那个时候的大武元气大伤,没办法跟已经养精蓄锐了七年的大瀚正面交战,那明的不行就要玩儿暗的了。
正巧这个时候,大瀚南边的大陈要灭了大吴的消息传了过来,武明帝朱令一听,大喜过望,说机会来了!
他是这样想的,大吴有难,大瀚不管自己想不想,都一定会派兵去救,这是形势所迫。
而大瀚内部的朱家是个豪门大族,手里面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如果能够说动朱家率兵反叛,一定可以重创大瀚。
但是等他和朱家的家主朱泉通了信以后,他发现不可能。
因为经过七年的治理,当地无论是百姓也好,官员也好,小的世家也好,都基本认可了大瀚的统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