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āi, “居哀毁灭,孝道淳至”选自《宋书·张敷传》,此处哀指父母之丧。
居哀毁灭,孝道淳至这句话,出自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追赠张敷侍中的诏书,概括了张敷深挚的孝行。
《宋书·张敷传》原文节选及翻译
由于《宋书·张敷传》原文较长,这里主要节选与居哀毁灭,孝道淳至相关的部分,并提供翻译:
原文节选:
迁黄门侍郎,始兴王浚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未拜,父在吴兴亡,报以疾笃,敷往奔省,自发都至吴兴成服,凡十余日,始进水浆。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世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绝而复续。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自是不复往。未期而卒,时年四十一。
...
世祖即位,诏曰:司徒故左长史张敷,贞心简立,幼树风规。居哀毁灭,孝道淳至,宜在追甄,于以报美。可追赠侍中。于是改其所居称为孝张里。
现代汉语翻译:
(张敷)升任黄门侍郎、始兴王刘浚的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还未正式拜授,他的父亲在吴兴去世。张敷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后,赶回去探望,从京城出发到吴兴为父亲服丧,十多天里才喝一点水。安葬完毕后,仍不吃盐菜,于是身体毁损瘦弱而生病。他的伯父张茂度每次劝解他,他反而更加悲痛,哭得气绝后又苏醒过来。张茂度说:我本想劝你能有些益处,却反而使你更加悲痛。从此不再去劝他。不到一年,张敷就去世了,时年四十一岁。
...
宋世祖(孝武帝)即位后,下诏说:已故司徒左长史张敷,存心贞正,立身简朴,自幼便树立风范。居丧期间因过度悲伤而毁损身体,孝道淳厚到了极点,应该予以追赠和褒扬,来回报他的美德。可追赠为侍中。于是将他居住的地方改名为孝张里。
《宋书》与张敷简介
1. 《宋书》简介
《宋书》由南朝梁沈约撰,主要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公元420年至479年)的历史。它是研究刘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
2. 张敷其人其事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一带),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官至黄门侍郎。他的生平事迹,除了上述的至孝行为,还有几个特点:
风韵高雅,好学有名:他性整贵,风韵甚高,好读玄书,兼属文论,少有盛名,意思是性情严正高贵,风韵很高雅,喜欢读玄学(如《老子》《庄子》)书籍,也擅长写论文,年少时就有很大名气。
不媚权贵,性情孤傲:例如,当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因听说他好学而前去拜访时,他卧不即起,傅亮生气地离去。此外,对于中书舍人狄当、周赳的拜访,他则特意让人移我远客,使得二人失色而去。
思念亡母,情深意切:张敷年幼时母亲就去世了。长大后,他找到母亲的一把旧扇,乃缄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将扇子珍藏起来,每逢思念母亲,就打开箱子对着扇子流泪。
张敷故事的现实意义
张敷的故事,尤其是他极致的孝行,即使在今天,也能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张敷的孝行,包括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父亲的过度哀伤,体现了传统孝道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要求。这种孝道精神的核心——感恩、敬爱、怀念亲人,在今天仍然值得倡导。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张敷居哀毁灭的方式,即因守孝过度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从现代视角看,是需要理性看待和反思的。我们更应倡导在传承孝道美德的同时,注重身心健康和生命的延续。
知识分子的气节与风骨:张敷不媚权贵、孤傲自持的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士人注重个人操守和尊严的一面。在当今社会,这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中,保持独立人格和内在原则的重要性。
情感表达与身心健康:张敷因丧亲之痛而毁瘠成疾,最终早逝,这是一个因情感表达过于剧烈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典型案例。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或重大挫折时,学会调节情绪,寻求积极健康的宣泄途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与门风传承:从颜延之写给张敷伯父张茂度的信中提及足下门教敦至,以及皇帝下诏褒奖并改其居里为孝张里来看,张敷的孝行与其家庭教育的敦厚周全(门教敦至) 密切相关,并成为一种被旌表的风范。这说明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个人品行的深远影响,这一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