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辰把插图寄给出版社已经一个星期了。
这些天都在准备越冬的物资,大白菜、萝卜、土豆,吴家大婶负责采买,巷子里的劳力负责搬运,吕辰家也在储藏室里堆了一个货架,吴奶奶还帮忙做了一坛辣白菜。
厚棉被、大棉衣、毛线衣、帽子…吕辰甚至专门给大躺椅配上了棉被。
最近几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不出意外,要下大雪了。
吕辰最近愁得不行,农场空间的蔬菜已经可以部分采摘了,但是这季节也不敢卖几次了,等雪落下来,就只能便宜了牲口,这可都是钱,吕辰有点心疼。
不能卖,还不能光明正大的吃!这就要人命了。
傍晚,就下起了大雪,白茫茫的一片,到深夜,丝丝寒气顺着缝隙就钻了进来,没有暖气的北京冬天太难熬了,用大药瓶给雨水灌了两瓶热水塞在被窝里,吕辰打算做几个回风炉放在书房和卧室里。
这年代铁料珍贵,拿来最回风炉怕是会被人笑话,可是没有大炉盘,回风炉就失去了一半威能,吕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着图纸就去了王连长家,没想到李连长果然给力,带着吕辰就来到了鼓楼乌脸包家的铁匠铺。
乌脸包家的铁匠铺已经改名为德胜门铁器合作社,规矩很严,经理以“非生产用途不符合计划指标”为由,死不松口,两人悻悻而归,李连长回来就和王营长喝闷酒,王营长仔细询问吕辰,得知回风炉的效果后,决定以“改善职工取暖条件”为由,上报单位进行试点采购。当天就晚上就带着吕辰去了一个钢铁厂的附属铸造厂,以17块钱一个的价格一口气定做了30个,吕辰也定做了10个,被变相分摊了不少。
五天后,吕辰雇了一个板车师傅拉着煤炉满大街送,赵四海师傅、何雨柱的三位师兄、邻居们,一家一个,每家都坚持给钱,不要还不行,搞得吕辰就跟二道贩子似的,含泪一家赚了三块钱。
当晚,吕辰家就烧起来回风炉。
一天晚上,何雨柱下班回来,手里除了拎着丰泽园饭盒的网兜,还多了一个用麻绳捆着的旧报纸包,和一个鼓鼓囊囊的旧帆布袋。
“小辰,快看!” 何雨柱献宝似的把东西放在书桌上,“回来路过西单牌楼,瞧见一个寒酸的体面的老爷子,蹲路边卖这些旧书旧纸。我看他不容易,纸看着也还干净,想着你写书用得着,就都买回来了,给你写。”
吕辰解开麻绳,旧报纸散开,露出里面一摞裁切得方方正正的纸张。入手的感觉就非同一般,和粗糙的新闻纸或发脆的土纸完全不一样。他抽出一张对着窗户光看,纸面匀净,几乎没有痕迹,透光度极好,呈现出一种柔和的黄色。
“好东西啊!” 吕辰脱口而出。
他心中一动,拿起一本何雨柱买来的书,然后拿起一张旧纸,做了一个封皮,很快,深蓝色的书名衬着这古朴雅致的封面,平添了几分雅致,比原来的工业印刷封面顺眼多了。
吕辰越看越满意,拉起小雨水“雨水,走,咱们去找奶奶家请她教你认字!”拿起这本“特制版”的识字书,牵着小雨水就去了赵老师家。
赵老师还没回来,赵奶奶正坐在窗前,就着天光绣帕子,帕子上的小梅花栩栩如生。她放下针线,接过雨水递来的书,顿了一下。
“哟,小辰,这书皮儿纸,哪来的?” 她用指腹轻轻摩挲着纸面,又对着光看了看。“这可不是现在厂子里能造出来的东西。”
“表哥路上买的旧纸,我看着挺好,就拿来糊了个书皮。” 吕辰解释道。
赵奶奶点点头,淡淡说道:“这纸,看着像是老法子做的,用料讲究,帘子也细密,打浆匀透,压得实,还加了点防蠹的料。摸着这韧劲儿,没个几十年光景养不出来。”
她翻开封皮,看了一眼里面的铅印字,“书是好书,不过这印刷嘛,搁现在看,墨色就欠点精神了。” 说完便把书递还给吕辰,都不提教雨水认字的事,继续拿起绣花针绣花了。
吕辰心里咯噔一下。赵奶奶这几句话,信息量好大。
他道了谢,带着雨水回家,心里却像猫抓一样。这纸、这书,怕是不寻常!
等到赵老师下班回来,吕辰又带着雨水过去请教。赵老师接过书,用手仔细感受了一下纸张的质地和厚度,又翻开看了看内页印刷,推了推眼镜:“嗯,内容是好内容。不过这印刷技术,比起现在新印的书,墨色的清晰度和均匀度,确实差了点意思。”
吕辰有点奇怪!赵家母子见多识广,对这明显异常的纸张都默契的沉默。他回到家,立刻揪住何雨柱,仔细盘问买纸的细节:那老爷子具体长什么样?在哪个位置?穿什么衣服?说了什么话?
何雨柱被问得有点懵,努力回忆着:“就在西单牌楼往南一点,靠墙根那儿。看着得有六十多了吧?头发花白,梳得挺整齐,穿着件青色旧长衫,打了好几个补丁,但浆洗得挺干净。人挺瘦,脸上皱纹不少,可那眼神儿透亮!说话也文绉绉的。他就蹲那儿,面前铺块蓝布,摆着这点纸和那捆旧书。我问价,他说看着给,我就把身上带的零钱都给他了,拢共也没几毛。他收了钱,道了声谢就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