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自动化示范生产线成功启动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超出了红星轧钢厂乃至北京市的范围,通过《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头版报道,传遍了全国各地。
《人民日报》在头版以醒目标题刊发长篇通讯《自力更生结硕果,钢铁巨龙自主舞——记我国首条全流程自动化板材生产线在红星轧钢厂诞生》,并配发了生产线流畅运行的现场照片。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一成果,称之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是“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走中国自己工业化道路的生动实践”,盛赞其“充分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巨大威力”。
这波国家级媒体的集中报道,将“红星-清华”模式和实践基地的声名推向了顶峰。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函、技术交流邀请雪片般飞来,红星轧钢厂和李怀德的名字,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除了荣誉光环,还有随之而来的现实压力。
工业部从全局战略出发,决定将红星轧钢厂的成功经验和宝贵人才,作为“火种”,播撒向全国急需自动化技术改造的兄弟单位,以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调令,很快便以不容置疑的姿态下达。
首当其冲的便是沈青云带领的鞍钢技术支援团。
尽管沈青云本人极为不舍,希望继续参与热处理线等后续课题,但“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自身的自动化升级需求更为迫切,部里的调令直接要求他们“即刻返鞍,承担核心轧线自动化攻关任务”。
实践基地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感谢鞍钢团队的无私奉献,授予沈青云等核心成员“红星轧钢厂荣誉职工”证书及特制的“掐丝珐琅”纪念品。
沈青云在告别时紧紧握住刘星海的手:“实践基地就是我们的第二战场,这里的经验,我们一定带回鞍钢,发扬光大!期待日后继续聆听教诲!”
鞍钢团队的离开拉开了人才调离的序幕。
紧接着,清华大学方面,那些在实践基地经历了“全流程自动化”项目淬炼、已然能够独当一面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部分表现出色的青年教师,也纷纷接到了来自武钢、包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一些重要机械制造厂和研究所的调令或分配通知。
他们如同成熟的种子,被时代的风吹向四方。
实践基地为此又连续举办了几场规模不等的送行活动,既是祝福,也是无奈。
短短数周,实践基地的核心技术骨干就走了超过三分之二,原本充盈着青春活力和技术激情的车间、办公室,顿时显得空荡了不少。
最让李怀德感到“伤筋动骨”的是,厂内自身培养的关键工程师也未能幸免。
经验丰富、在强电控制和系统集成中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的钱工程师,被调往第一钢铁厂支援其连铸项目。
而心思缜密、擅长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的孙工程师,则被点名调往第三钢铁厂,解决其冷轧线的自动化难题。
这两位工程师的离开,对正在开展的第二期课题,尤其是亟待深化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板块,无疑是沉重一击。
看着手中一份份调令和不断缩减的人员名单,李怀德坐不住了。
人才是实践基地乃至红星轧钢厂未来技术竞争力的核心。
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失血”,若不及时补充和重构,莫说雄心勃勃的第二期五十七个课题,就连已建成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都可能面临风险。
他立即召集了刘星海教授、方教授、汤渺教授、赵老师,以及他拼命保下来的李师兄、钱师姐,还有因未毕业而幸免的吕辰、王卫国等213宿舍六兄弟,在厂部小会议室召开了一场气氛凝重的闭门会议。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李怀德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眉头紧锁:“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部里的决策,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我们理解,也必须服从。”
他加重了语气:“但是,咱们实践基地不能垮,二期课题不能停!红星厂的技术革新之路,更不能就此中断!今天叫大家来,就是要集思广益,商量个应对之策,怎么把这口气续上,把咱们的根基重新打牢!”
刘星海教授神色凝重,缓缓道:“人才流动是必然,也是好事,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培养的人才能服务于更广阔天地。但如此集中、快速地调离,确实超出了常规承受能力。当前基地留存的师生,满打满算约一百八十余人,要支撑二期课题,尤其是热处理线那种大型旗舰项目,人手捉襟见肘。”
“必须立即补充新鲜血液!”赵老师接口道,“尤其是具有良好理论基础、能够快速融入团队的青年学生。”
李怀德立刻看向刘星海:“刘老,形势逼人,还得请您再回清华一趟,无论如何,再为基地争取三十名,不,尽可能多的优秀学生过来!专业对口、肯吃苦、有干劲的优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