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皇帝圈里,汉景帝刘启是个特别尴尬的存在。他爹汉文帝刘恒是历史公认的暖男皇帝,他儿子汉武帝刘彻是喊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战神皇帝,夹在中间的刘启,总被人当成过渡款。
但你要是真翻《史记·孝景本纪》,会发现这哥们其实是个狠角色。他一辈子没他爹那么多温情戏,也没他儿子那么多高光时刻,却干了件影响汉朝国运的大事——平定七国之乱。更绝的是,他用十五年时间,把老爹攒下的家底翻了倍,给汉武帝后来揍匈奴攒够了打架基金。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被低估的汉景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刘启这人性子,从小就透着股狠劲。这毛病跟他那佛系老爹刘恒完全不一样,倒有点像他爷爷刘邦——看着随和,急了能抄家伙。
有件事《史记》里没明说,但《汉书》里记得清清楚楚:刘启当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他堂叔)的儿子来长安串门,俩人凑一起下棋。下着下着起了争执,吴王世子估计是嘴欠,说了句你爸当年就是捡漏当的皇帝,刘启当场就炸了。
按说俩王子吵架,顶多推搡几下,刘启不,他抄起旁边的棋盘(木头做的,死沉),照着堂叔儿子脑袋就砸过去了。《汉书》里写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意思是一棋盘把人给抡死了。
这事儿可捅了马蜂窝。吴王刘濞本来就对中央有点意见,儿子死了之后,干脆称病不来朝见,背地里开始招兵买马。刘恒知道这事后,没怎么骂刘启,就派人去安抚了下吴王,这事儿算暂时压下去了。但梁子结下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从这事就能看出,刘启这人有三个特点:一是脾气爆,二是下手狠,三是护短(或者说护面子)。这些特点,后来都成了他治国的双刃剑。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去世,刘启接班,成了汉景帝。刚上台那阵子,他还算老实,延续了老爹的政策:继续减赋税,重视农业,甚至比他爹还激进——直接把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一次改成三年一次,让老百姓有更多时间种地。
《孝景本纪》里说他即位,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意思是汉朝已经安稳六十年了,大臣们都盼着他搞点大动作,比如封禅、改历法啥的。
但刘启心里装着件大事——削藩。他爹在位时,各路藩王就跟土皇帝似的,尤其吴王刘濞,仗着自己封地靠海,煮盐铸钱,富得流油,军队比中央还强。刘启当太子时就看这帮人不顺眼,现在自己当家了,总想收拾他们。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跳了出来——晁错。这哥们是刘启的老师,俩人关系铁得很。晁错天天在刘启耳边念叨:陛下,藩王们迟早要反,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他们的地盘削了!
刘启被说动了,公元前154年,他采纳晁错的建议,下了道圣旨:削掉楚王东海郡、赵王常山郡、胶西王六个县。这道命令刚下,吴王刘濞就跳出来了,他联合了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六个藩王,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
叛军号称五十万,气势汹汹往长安打。刘启有点慌了,这时候大臣袁盎站出来说:陛下,叛军不是要杀晁错吗?您把晁错杀了,他们就没理由反了。
刘启沉默了。他知道晁错是忠臣,但眼下叛军逼近,万一挡不住,自己皇位都保不住。权衡利弊后,他做出了一个冷酷的决定——杀晁错。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里写得特惨:晁错还穿着朝服,就被拉到东市砍了头。可晁错死了,叛军并没撤兵,刘濞还放话说:我要当皇帝,不是为了杀晁错!
这时候刘启才明白,自己被耍了,但后悔也晚了。不过这事儿也让他彻底狠下心:必须干掉这帮藩王,没退路了!
杀了晁错,叛军还在往前冲,刘启只能硬着头皮打仗。他想起了老爹临终前的嘱咐:关键时刻,周亚夫能用上。
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这人是个军事奇才,但脾气比刘启还倔。刘启拜他为太尉,让他率军平叛。周亚夫提了个条件:陛下,叛军势大,我不能直接跟他们硬拼,得先断他们粮道,拖垮他们。刘启答应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成了周亚夫的个人秀。他绕开叛军主力,偷偷跑到昌邑(今山东巨野),深挖沟、高筑墙,就是不出战。叛军急了,猛攻梁国(刘启弟弟刘武的地盘),梁国快扛不住了,刘武天天派人向周亚夫求救,甚至告到刘启那里。
刘启下旨让周亚夫去救梁国,周亚夫直接把圣旨搁一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该干啥干啥,一边守着营寨,一边派小分队去偷袭叛军粮道。
没过多久,叛军粮草真的断了,士兵饿得起不来,只能撤退。这时候周亚夫才下令追击,一口气把叛军打得稀巴烂。吴王刘濞想逃到越国,结果被越国人砍了脑袋,送到长安领赏。其他六个藩王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七国之乱三个月就平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